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我省文艺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5日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吹响了新的号角,在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立意高远、思想深刻、振聋发聩,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基本遵循和价值航标。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备感振奋,备受鼓舞。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必将引领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同时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追求。讲话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党更加重视和加强文艺工作,指引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文艺创作的正确导向,更加积极努力地做好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更大力度地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忠实作为被邀请代表,虽然因病没能参加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但通过电视和网络等渠道,仔细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陈忠实认为,习总书记关于“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的论断,说出了文学艺术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本质。陈忠实表示,艺术家们要围绕习总书记关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指示,在创作时应当深入生活,多研究了解基层人民的心理形态、生活状态,创作出真正深刻的作品。陈忠实希望包括他在内的文艺界人士在今后的创作中,遵循总书记的讲话,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