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省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随着袁家村、马嵬驿等一批古村镇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看古镇、观民俗、吃美食。在这种“民俗热游”现象的引导下,不少乡村开始转型,逐渐由生产向服务、由服务向旅游转变,但在转型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
咸阳市渭城区刘家沟村地处文物资源星罗棋布的五陵塬上,北有汉刘邦长陵,西有秦咸阳宫遗址。来到这里记者看到,4米多宽的村道笔直整洁,村里多处汉代仿古建筑,更是彰显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省人大代表渭城区刘家沟村村主任陈刚:“在2012年以前,咱这个村是脏乱差,在渭城区来说是很落后一个村,2012年以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这个村,首先把环境先搞起来。”
经过4年的努力,刘家沟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作为刘家沟村村主任的陈刚,看到自己的家乡变美,第一时间想到把村里的农业生产向乡村旅游转型。
省人大代表渭城区刘家沟村村主任陈刚:“现在,咱的乡村旅游业借鉴了袁家村的模式,但是咱不能整个把袁家村的模式带进来,取它的长处,再一个刘家沟这个位置我要体现刘家沟的特色,主要是窑洞文化。”
目前,刘家沟村已经开始发展高效农业、花卉、大棚高效蔬菜以及民俗村观光旅游等产业,全村60%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中来,办起农家乐,卖起农家饭,乡村旅游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渭城区刘家沟村村民敬宁侠:“原来就主要以种地为主,一年收入一万来块钱,由去年的7月份开始,咱干了2个月(农家乐),挣了2万来块钱。”
陈刚说,下一步准备打历史文化牌,继续融入更多的汉代元素,但仅靠一个乡村的经济实力,有些力不从心,只能靠招商引资才能实现。
省人大代表渭城区刘家沟村村主任陈刚:“作为我们刘家沟村来说,没有公共积累,再一个资金很困难,招商没有很好的平台,怎么对接?”
针对刘家沟村目前遇到的问题,本届“两会”不少省人大代表也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