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

27.01.2016  11:07

  好友一面发微信找书,一面抱怨:家里堆满了以前买的书,都没来得及看。

  我二十年前起就很少买书了。最初可能是留学生涯的烙印。海外学子,囊中羞涩而流动性高,美国大学图书馆藏书又丰富,所以买书前总要斟酌日后的价值、搬家的负担。后来工作稳定了,买房了,照说也能买书了,但习惯早已养成。何况我任教大学的图书馆不光“硬件”过硬,“软件”更出色。服务人员从世界各地找来我需要的研究资料,免费送到案头。设备齐全、服务周到的小镇图书馆也能满足休闲阅读的需求。

  对我而言,“书非借不能读”这话真对。如是自己选择而非纯粹跟风借来,图书馆的书能静心阅读。因限时要还,还会做笔记,写随感。此举能否强化记忆不好说,但读过至少留下印记,日后也好回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外如是。反之,买了书如不即刻开卷,即便没束之高阁,重拾旧爱也是“再回首已百年身”了。

  互联网对实体书冲击很大。电子书快捷简易,携带方便。有人还觉得数码版比纸书卫生。对他人洁癖毋庸置喙,我倒喜欢纸书的厚实蕴藉。拿在手中,仿佛书的物质存在也在讲述一个无关内容的悠远故事。我不排斥电子版。专业领域日新月异,知识通过网络传播,造福大众。但阅读纸书对我是休憩:在纷繁芜杂、高速运转的世界里,难得偷闲,放慢节奏,缓缓回归。(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叶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