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乱象丛生 媒体:何时能形成利益共同体观念

26.12.2014  17:35

  每到年底,都是CBA联赛打得火热的时候,这个赛季CBA为2014年的冬天增添了更高“热度”:中国篮协曾经在联赛还未过半时公布了一份统计,无论是场均上座率还是电视转播收视率,抑或是收视总人数,都比上赛季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热度”来源还有这个赛季的CBA乱象,如果冷静地分析这些乱象,其实你会发现,与过往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新意,哪个赛季没有裁判吹罚的争议?哪个赛季没有发生球场暴力事件?就连消极比赛这种事,也曾经在CBA历史上出现过。CBA林子够大,鸟也够多。

  但,这个赛季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此多的乱象,接连不断地发生,俨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这在CBA20年历史上是罕见的。在CBA第20个年头,一个正在迈向全面“管办分离”的过渡赛季,这些乱象的发生会迫使“管办分离”的步伐加速吗?

  何时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观念?

  无论是本赛季出现的总经理大闹记录台、追问裁判;还是消极比赛,违反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抑或是接连不断的冲突、打架等暴力事件,追根究底是管理层、教练与队员感觉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于是采用各种极端手段,来达到一个“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的类似鱼死网破的效果。虽然他们也必定知道这些行为会使得CBA形象受损,但在认识上还是停留在“自家各顾自家事”的阶段,为了在“丛林法则”中生存,甚至于不惜“互捅刀子”。

  与之对比,在NBA完全不是这样,这不是说NBA没有球场冲突、打架等暴力行为发生,但NBA各个球队则有明确的“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并有完善的机制去保证各个球队的利益。所有30支球队就像是NBA的“子公司”,NBA就是所有人的“饭碗”。正因如此,虽然也有类似小牛队库班这样的性格老板存在,但是却几乎没有老板、总经理砸NBA牌子的事情发生。

  NBA有的则是一旦有了害群之马就马上清除,以避免NBA品牌进一步受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之前快船队老板斯特林因为种族言论事件而被迫出让球队的事情,这是所有NBA老板投票决定的结果,因为他们知道有斯特林这样的老板存在,这不仅会让快船队受损,整个NBA同样如此。

  为何球队不能真心维护CBA品牌?

  说白了NBA就是一个将利益最大化的联赛,老板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NBA盈利,也就是为了自己盈利,因而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维护NBA这个品牌。可CBA是有所区别的,除了球队盈利外,这个联赛还肩负着为国家队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目的,而篮管中心的身份既是组织者又是经营方。

  而对于各个CBA球队,他们虽然每个赛季结束后也会得到联赛“分红”,并且这个数字基本上会逐年增长,上赛季超过了1500万元,但他们会觉得这些只是对于球队巨大投入的一部分回报而已。而由于篮管中心既有组织权又有经营权,球队并不认为CBA这个招牌真正属于自己,所以也就不会用心地维护这个联赛品牌。

  按理说,CBA如今能获得如此高额的赞助费用——每年4亿元左右,应该有着非常不错的品牌美誉度,但恰恰相反的是,这个赛季CBA的品牌美誉度低到了谷底。而这种不对等反映出CBA在目前阶段亟需品牌维护,这绝非是篮管中心的事情,而应该是CBA所有球队共同的事情。

  乱象丛生能否使

  “管办分离”加速?

  本赛季CBA乱象频出,篮管中心四处灭火,可这绝非是长久之计。以往CBA联赛水平还未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篮管中心还可通过局部小的调整来解决问题,但如今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恐怕远远不够。目前来看,“管办分离”可能是目前可预见性的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事实上这个赛季是CBA全面“管办分离”的一个过渡赛季,裁判这块儿作为一个“试验田”已经先单独分割出去,他们归属于裁判管理委员会管理。可由于CBA裁判队伍的发展情况、管理机制尚在摸索,以及长久以往积累下来的裁判问题,这样的尝试效果如何,到目前为止还不好轻易下结论。

  而如果从下赛季开始CBA能全面“管办分离”,CBA公司成立、更多专业人才融入,专业团队建立,用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而不再像是这个赛季由于CBA、WCBA赛程紧密,篮管中心已经明显人手不足,疲于应付。全面“管办分离”后,篮管中心的责任将只负责国家队、社会篮球、女篮联赛等内容,这样的减重会使得他们可以有充足的精力与人手来做好这些方面的内容。

  如果到时回望这个赛季的种种乱象,是否会产生CBA乱象迫使“管办分离”加速的感觉?这是我们的疑问。

  文/本报记者 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