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货"借社交软件"走俏"网购聚焦"诚信砝码"

15.03.2015  12:56

  中新网陕西新闻3月15日电 (记者 张一辰)“转让足球鞋一双,41码九成新,左脚鞋钉有轻微磨损,现以六折500人民币出售,有意者请私信。”西安“80后”张波,15日发微博以求将其“战靴”挂牌出售。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日益成为内地民众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之一,由其衍生出的二手货交易近年来亦开始流行,其中不乏消费者将“闲置”的物品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贱卖”,藉此吸引买家来“捡漏儿”。然而,网购二手货是“馅饼”还是“陷阱”?诚信成为各方聚焦的关键词。

  “在二手货交易的网络平台上想要淘到‘白菜价’需要耐心和运气,例如我今天购买的一件全新T恤衫,卖家打五折出售仅需60元,这就是淘货的‘魅力’。”常在二手货平台网购的李浩淼对记者笑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32亿,较2013年底增2962万人,与2013年12月相比,中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2.5%。

  西安一家网店的经营者黄宇告诉记者,捡二手货的“漏儿”实则风险不小,假货、翻新货冒充全新产品在二手货平台上销售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以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居多,其售价较市场价低300至500元,并借“闲置礼品”、“促销存货”等噱头进行销售,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很难通过外观进行有效甄别。

  记者发现,从“二手货”信息发布较为集中的赶集网、58同城到手机应用“闲鱼”,二手货交易已从网页版发展至移动客户端,随着交易形式改变与交易数额增大,网络二手交易的监管空白也逐渐显现。

  自称“淘宝达人”的袁媛对淘二手货经验颇丰,其中包括,全方位观察商品细节图、不买超过三千元以上的产品、看卖家以往的交易记录及买家对其的好评度等。

  陕西电子商贸学院客座教授许建国称,内地目前并无针对二手商品交易的明确规范,同时,二手货平台与传统的电商在产品信息监管和售后方面相比均缺乏保障,其交易风险高于传统网购,消费者在二手货平台“捡漏儿”时,应选择有第三方担保和监管的支付方式,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