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两会环保言论摘录(五)
赵正永:今年蓝天一定要超过去年
近日,在全国两会上,陕西代表团就有关议题进行了审议。会议中,赵正永书记询问董军西安今年承诺的蓝天数能不能完成时讲到,今年西安的蓝天数一定要高于去年。“去年是211天,今年一定要超过去年,如果做不到,怎么跟群众交代呢,至少要达到230天。”当董军提及环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西安人的共识,很多人已经自觉的开始不放炮了,赵正永指出,“媒体要好好宣传一下,感谢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买了炮不放了,或者今年就不买炮了,这样的行为要好好宣传、鼓励。西安市政府等可以掏一笔钱,把老百姓家里没放的炮回收,以此促进老百姓不买炮。”
全国人大代表王麒: 以立法形式确立环境教育地位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王麒代表提交了《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建议》的议案,呼吁将环境教育立法作为我国依法治国举措之一,纳入重点领域立法计划,尽快制定并颁布《环境教育法》,用立法的形式确立环境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她说,我关注环境议题很久了。之前一直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入手,思考我国的新能源战略、产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为发展新能源汽车鼓与呼。今年从教育立法的角度谈环保,和之前的议案一脉相承。如果把污染治理比作吃药治病,环境教育就是日常保健。二者不可偏废,后者更要尽早为之
我们的生活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取决于我们的行动。与其指责、嘲讽、抱怨,或者沉默,不如积极建言献策,为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智慧,进而落实到行动,身体力行。我相信,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环境会发生积极的改变。而这就是通过环境教育传播的正能量。
环境教育不是国家或某个人的任务,它需要每一级人民政府、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位公众的共同参与。社会组织的传递面广,它们的加入有助于更快速、有效地提升环境教育水平。
环境教育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样的。首当其冲是政府财政。因为,环境教育能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这种意识会体现在他们所参与的社会治理和自身的工作岗位中,最终服务于社会,让全社会共同受益。
同时,企业环境违法罚金、公益基金、企业捐款等,都可以是资金来源。引导企业和个人为环境教育捐款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环境教育的过程。
法律就是规范。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因此建议在立法中应尽量避免倡导性要求多于规范性规定,要让法律更有约束力,让地方实践更有参照性。
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 环保部要有牙齿,更要有钱包。
要把盖房子的功能交给环保部,既搞拆迁(淘汰落后产能),又搞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建设。环保部不仅要有牙齿,更重要的是要有钱包。
中国的环保问题,在环境治理方面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还更有办法一点。中国人治理环境问题比历史上的西方和今天的印度更容易。因为今天中国环境恶化的源头比较突出,主要是工业,其次是机动车,这两方面都是技术问题,跟交通不一样,交通是社会管理问题。只要是技术问题,好办。
现阶段治理环境应该成为投资的重点,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的新亮点。关键是机制要对,环保部要转变功能和机制。环保部现在相当于房地产行业的拆迁队,他不是开发商而是拆迁队,很多人恨他。要把盖房子的功能交给环保部,既搞拆迁(淘汰落后产能),又搞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建设。要把发展这两个字放到环保部的功能当中去,不要以为治理环境、惩治排放这些难办的事就交给环保部了,而投资、发展这些好事则交给发改委了。环保部应该搞“优生学”,好的孩子(好的基因)环保部掏钱,帮他出生,所以我提出应该建立一个环境发展基金,财政部投钱,交给环保部用。环保部不仅要有牙齿,更重要的是要有钱包。环保部直接参与管理、参与发展、参与规划,这才是中国特色的对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 环境税强制力度更大
贾康建议,尽快推进环境税改革,开征环境税,通过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环境质量。
贾康说,原来收排污费的时候,它的强制力度不足,弹性空间比较大。有一些企业走关系、采取一些手段,能够避开这些实际负担。环境税更强调依法征收,强制力度更大。
全国政协委员王玉锁建议: 从顶层设计高度规划生态城市
要从强化多位协调发展理念入手,带动城市规划导向的转变。“通过推动政府转变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突出能源、环境的先导性地位,带动城市规划导向从追求土地利益最大化过渡到谋求生态、经济、民生整体利益最大化。”他表示,要激发政府生态发展意愿,完善和推行以排放权交易机制为代表的市场化手段,将生态建设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人民日报民生在线: 青山绿水总关情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保内容篇幅之长、涉及面之广、目标要求之细,是空前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落实好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就一定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迎来更多碧水蓝天。
强力打击环境违法 抓住重点严格执法,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久被诟病的环境执法偏软局面正在扭转。新的《环境保护法》今年元旦开始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了“最严环保法规组合拳”。
“新环保法实施,改善了执法环境,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奠定了良好基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委员认为,一方面,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让环境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另一方面,守法是底线,法律施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而是为了明确守法底线,让企业自觉守法、自觉保护环境。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治理环境污染用了‘铁腕’和‘重拳’两个字眼。新环保法强化了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环境执法。”山东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代表认为,环境执法严起来,企业才会有压力、有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实施技术改造,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的道路。
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代表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在即,一些新的环保法律也在筹划制定,还要进一步推进法律体系的完善。同时,一定要抓住重点严格执法,把现有的法律用足,以严格执法促进企业达标排放。
减排推进产业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目标,明确2015年“二氧化碳强度要降低3.1%以上”,这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虽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碳减排指标是第一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王毅告诉记者,比如在管理体制上,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制定了很多相关计划、方案,还开展了多方面的试点。“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全国性碳市场,碳统计制度和低碳产品标准也将适时推出。
经济形势严峻,原有环保指标已经够多,又提出新指标,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面对这样的担心,代表委员们有自己的见解。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优化结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环保的倒逼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对碳减排的新要求,实际上是新的推动力。”张惠认为。
王毅表示,推动二氧化碳及传统污染物减排,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能力,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从深层次看,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减碳也是调结构的手段。另外,节能减排存在协同效应,碳减排要求企业实现节能,实际上也能达到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的效果。”高吉喜表示,应以优化结构来提高竞争力,以节能环保产业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打破生态瓶颈制约
经济发展莫任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环境问题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打破瓶颈,应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顺应群众期待,让百姓感受到幸福。
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首位,城市环境综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威海,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这是威海“生态立市”的成果。张惠表示,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经济发展不能任性,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密切相关。”高吉喜认为,环境问题连着民众健康,大气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就是在同污染作战,为百姓创造生态幸福。
生态建设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全国共完成造林9041万亩。重点生态工程方面,落实退耕还林任务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67万亩。“划定‘生态红线’在技术层面已经做好准备,今年将与地方对接,争取早日指导地方发展。”高吉喜表示,生态红线对生态安全格局意义重大,下一轮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法律、规划等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保障生态用地,防止被蚕食。
“自然是有价值的,我们要注意主动投资自然资本,积累绿色财富。” 王毅说,积极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责任编辑:秦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