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五谷丰——陕西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6月8日,泾阳县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武查看小麦生长情况。本报记者艾永华摄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积极落实“两藏”战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的高质高效生产模式,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单产水平较“十二五”末提高了5.76%。以“3+X”特色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苹果栽植总面积945万亩,总产量11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千亿元目标;设施农业总面积362万亩,总产量1260多万吨,规模居西北首位,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千亿元目标;奶山羊存栏280万只,羊奶产量79万吨,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木耳等50多个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增强,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7月17日,泾阳县桥底镇褚牛村风和日丽,一望无际的玉米像一块碧绿的地毯铺展开来。“现在的新品种加上科学种田,产量就是高,今年小麦平均亩产600多公斤,比去年增长35公斤。”看着夏播玉米茁壮成长,正在给玉米浇水的刘武高兴地说,“看这长势,今年的玉米又是一个大丰收。”
刘武是褚牛村村民,从小就跟父母种地。当大多数农民还靠耕牛犁地的时候,刘武便开始盘算着机械化作业了。他东拼西凑,从银行贷款买回了一台四轮拖拉机。“机械化种地省时省力,效率还高。”刘武说。
2008年5月,敢想敢干的刘武一次性流转了316亩土地,并成立了泾阳县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8300亩,托管土地7000亩,共耕种1.53万亩。多年来,刘武依靠科学种田,连年获得大丰收。
像刘武一样规模化发展粮食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省有近2万个,他们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生力军。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两藏”战略,强基础、提产能、保供给,千方百计稳面积、多措并举提单产。
我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基础工程,统筹整合项目资金,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四大主粮生产,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421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900多万亩,建设秸秆还田试点30个,全省耕地质量持续提高。
我省始终把良种作为保障粮食丰产的关键,加快新优品种培育,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以“陕单650”“陕单636”等为代表的耐密高产玉米籽粒机收品种,以及“西农511”“伟隆169”等为代表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
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标国家下达我省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各地将粮食播种面积分季节、分茬口、分品种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镇、村及具体地块。
同时,我省全面推广以“密品种、缓释肥、覆厚膜、机械化”四大技术为支撑的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大力开展以“优化品种、土壤深松、精细整地、药剂拌种”集成技术为引领的小麦宽幅沟播质量提升行动。2020年,全省玉米增密度示范面积470.6万亩,带动全省玉米种植密度亩均增加287株,单产提高3.8个百分点;示范推广小麦宽幅沟播集成技术129万亩,冬小麦播种苗齐苗壮,夯实了夏粮丰产基础。
据了解,202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1.5万亩,总产量1275万吨,创1998年以来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