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创 | 布局“十四五”,起步即冲刺 江苏,好一幅科技“春耕图”

24.02.2021  14:41

  交汇点讯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被誉为“大国重器”,“奋斗者”号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020年,江苏科技在大战大考中依然交出了高质量答卷。

  不负春光好,春耕正当时!新年伊始,江苏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迅速部署新年目标任务,全省各级科技部门陆续传来“春消息”,启动大手笔项目、签订重大任务书、攻克种源“卡脖子”……迈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科技系统以“开局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布局实验室建设,集聚战略科技力量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2020年,面对新一轮国家重大创新布局的机遇,江苏着力打造三大江苏省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连续发布多项引发国内外关注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亮出一份耀眼“成绩单”;备受期待的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此外,综合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批重组试点,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目前,江苏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2家,居全国省份第一。

  2021年伊始,江苏实验室建设再加码,迎来春消息:紫金山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一批重大任务签约;姑苏实验室新春启动23个大手笔项目,个个都是重量级;刚成立不久的太湖实验室起步即冲刺,瞄准攻关深海科学领域。

  “今年1月,南京市发布‘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支持紫金山实验室重大平台建设。实验室深感责任重大,认真谋划下一步工作,加大力度引进一流人才,聚合全球创新资源,凝练重大任务科研目标,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试验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说,新春时节,实验室举办2021年重大任务签约仪式,与实验室所属四大中心主任签署协议,推动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全力以赴争取“十四五”良好开局。

  去年6月30日揭牌成立的姑苏实验室新春拿出大手笔,启动23个重点项目。“去年底,我们组织立项企业合作项目29个,吸引企业研发出资6.27亿元。”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执行主任杨辉介绍,立项后,各项工作加快节奏推进,29个项目中23项已经启动,有100多位相关项目人员到位工作。“项目其实总共就两类,一类是针对‘战略卡脖子’问题,一类是产业前瞻性技术。一些项目在下半年到年底,将会诞生较为重大的科技成果。”杨辉透露。

  2020年12月30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正式挂牌启动建设。满月不久的太湖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其地位、研究方向和建设步骤明确,“干劲”满满。“实验室首先解决的是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不足的问题。仅仅依靠企业做好产业转化端,不围绕产业链打通研发关卡,创新永远处于低位水平。而基础性研究的创新,则能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太湖实验室相关负责人透露,实验室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大载体、重大平台,瞄准海洋装备重点突破,到2025年计划新增投资61.5亿元,专业人才达到4000人规模。

  2021年,江苏还将围绕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重点实验室“升级版”。

   布局领跑技术,推进“卡脖子”环节攻关

  “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任务定榜、挂帅揭榜”……过去一年,面对突破“卡脖子”瓶颈的迫切需求,江苏积极探索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取得较明显成效。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十三五”以来,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根据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我省在纳米科技、超级计算、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创新水平位居国际前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2021年全省科技创新划出的8项重点工作中,前两项分别是“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为牵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筑牢科技创新基础为目标,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新年开局,江苏将聚焦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需突破的领域,加强前沿战略部署,推进“卡脖子”环节攻关,优化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以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新的一年,“十四五”发展已恢宏开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跃跃欲试,紧随时代脉动,开启发展新征程。“年前的全院大会上,我提出了产研院发展的8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聚焦战略规划。”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新年将借力两大战略研究平台,发展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江苏战略研究院的引领作用,嫁接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力量,完成“加强未来产业前瞻研究,提出主动谋划布局的前沿引领和颠覆性技术”等五项重点工作。

  “去年,我们牵头的‘金属部件应力场探测分析’领域国家‘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成功获批。”同时作为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庆说,针对关键结构材料及部件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院正在构建面向工业应用的仪器设备和表征技术综合研究平台,目前已启动超级平面电子显微镜等项目。

  面对种源“卡脖子”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加大攻关力度。“全院近50%科技力量聚焦种源创新、品种创制和绿色生产技术联合研发,今年这个数字会继续变大。”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说,省农科院目前保存5.33万份种质资源,稻麦品种全省生产占比达80%以上,甘蓝、樱桃番茄、草莓等品种实现了进口替代。

   营造良好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释放国内外创新活力,江苏已经迅速行动起来。近日,省科技厅启动新一年度跨国产业研发合作共同支持计划工作,省科技厅与捷克国家技术局召开视频会议,确定今年5月启动双方产业研发合作计划新一轮合作项目联合征集工作,并探讨共同组织线上项目对接活动,江苏与国外政府部门间创新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020年以来,省科技厅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强与国外主要创新合作伙伴线上联系交流,持续推进与以色列、芬兰等5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产业研发合作计划,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征集相关工作,共同支持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医药、环保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项目13个,有力推动了江苏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深化发展和创新生态营造。

  “充满蓬勃活力的一线科研和管理队伍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的深厚底气。”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正因为这些年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下大力气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才更好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汇聚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广泛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年毫不动摇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够有力应对疫情和国外封锁,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先手棋”作用。

  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连续3年实现倍增,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居全国第一,总数超过3.2万家、跃居全国第二。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294家,成为全国唯一超过4万家的地区。江苏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59家,“中国创新力医药企业20强”中江苏企业占据了6个席位。

  迈上新征程,江苏将着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发挥领军企业牵头作用,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深化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此外,江苏抢抓落实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强化协调发展、协同互动,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并充分发挥江苏国内产业循环重要发起点联结点作用、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通道优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蔡姝雯张宣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