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保过费” 咋考都能过?

11.09.2016  11:37
核心提示: 在驾校已经交了报名费,练车时还要收取每小时68元的训练费,考前一天得再缴纳240元一小时的熟悉考场费,考生方可持“入场证”参加考试。而在约考前,还有教练给学员提供“外面人”的电话,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保过”。近日,不断有市民向本报反映,西安市部分驾校考试时收费名目繁多,里面的猫腻不少。

在驾校已经交了报名费,练车时还要收取每小时68元的训练费,考前一天得再缴纳240元一小时的熟悉考场费,考生方可持“入场证”参加考试。而在约考前,还有教练给学员提供“外面人”的电话,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保过”。近日,不断有市民向本报反映,西安市部分驾校考试时收费名目繁多,里面的猫腻不少。

报名点换负责人 学员练车难

“科目二考试前,练车只保证6个小时训练时间。”富民驾校学员孙先生打来热线反映,他2015年在富民驾校33报名点,交了2080元的报名费,没过几天就通过了科目一的考试。可由于工作关系,他被调到外地上班,一直没时间参加科目二的考试。今年8月15日,他再次回报名点时,发现一切都变了。

孙先生说,为了考试过关,他在2015年就曾交过一次400元的“保过”费,但因为自己耽搁了一年时间,就不追究了,但没想到现在连正常的练车也成了问题。“保证6小时一对一的练车时间,如果再想练车就要交每小时68元的练车费。”这让孙先生怎么也想不通,为啥练车还有时间规定。

随后,孙先生联系到该报名点一工作人员,得知这里的负责人已经换人了。“收钱的负责人已经不干了,现在的负责人没收报名费,所以考生要自己承担练车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考前熟悉场地 一小时收费二三百

9月9日上午8时许,记者跟随孙先生来到位于高陵区的富民驾校训考点。此时,恰好有几名拿着考试单的考生从考场走出,其中多人向记者反映:“没交钱,肯定过不了。”

“进去后,就有工作人员让出示‘入场证’,没有入场证的人先考试,有入场证的人则被安排在后面考。”一女学生拿着没有考过的成绩单称,教练前一天会和约上考试的学员联系,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交240元一小时考前强化训练的费用,教练会提前一天带考生到考场进行模拟考试,以提高通过率。

平时练习水平一般的,交了240,第二天带着“入场证”,人家就过了。女孩小王委屈地告诉记者,她总觉得提供“入场证”参加考试有问题。

“我交了300”、“我交了240……”现场几名刚参加完考试、并已通过的学员反映,因为有些钱是直接交给了教练,有些则是教练通过提供联系方式私下找“外人”进行强化训练的,所以一小时的强训费高低不等,没有统一标准。

交了“保过费” 考得怎样都能过

记者了解到,一些驾校除了以各种名目收取所谓“强训费”“练车费”外,许多教练还会私下给学员提供一个电话号码,让其交一定的费用,考试就能“保过”。

在南郊一所驾校正在考科目三的学员向记者吐槽道,他在长安大学驾校报名,今年考科目三前,驾校突然通知让自己约上考试后再参加训练,训练属于一个教练带一个学员,找教练每小时训练费是200元。

他说,因为自己是学生,本身就没啥钱,驾校收费实在太贵,他不得已找到外面的师傅以每小时30元的费用,练习了科目三的考试项目。“我是2015年交的3800元报名费,现在练车却还要再交钱。”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员说,在驾校,教练不怎么教应试技术,只是一味地建议“请私教”。车上的教练,都会提供所谓的“考试处理费”,这位学员说,其实就是让学员交“保过费”。“1500,不论考得怎么样,都能过。”他说,这个费用教练是不亲自收的,他会给你提供一个电话号码,然后通过电话告知考生身份证信息等进行“保过”处理。

9日上午,记者在富民驾校考训场外,也了解到有人提供此类“服务”,但却是漫天要价。“1500、1800、2000……收多收少要看这个人的办事能力了。”现场一位考生说,他在考前也被教练询问过是否需要帮助,他还专门问了其他几个考生,有没有交类似的“考试处理费”,得到的反馈不尽相同,费用高低相差甚远。

驾校:“保过”费的确有 属于个人行为

9日下午,记者又在东郊一富民驾校报名点进行了咨询。一位工作人员称,孙先生因为考点负责人变更,像他这样不能正常参加考前训练的情况非常多。“前面的负责人把钱挣了,后面的人没钱挣还要垫钱加油让学员训练,肯定不现实。”她说,这事儿孙先生只能自认倒霉,就当吃了个哑巴亏,反映到哪儿都没办法。

关于240元的考前强化训练费,她说:“这个是采取自愿的,但最好还是去练一下,因为考试车辆和一般车辆是有区别的,交240块钱,就可以提前一天驾驶考试车辆训练一小时,效果肯定会很好。”对于为什么要带着“入场证”考试,她表示并不知情。

对于收“保过费”一事,该考点负责人称:“的确有,但驾校不提供这类帮助,如果有教练给学员提供,也属于个人行为。”

那么,这些“保过费”最终都去了哪,都交给了谁,记者将进一步追踪报道。

本报记者 葛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