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摩擦学研究表明,三维固体材料在无磨损情况下的摩擦行为往往与界面真实接触面积大小直接相关。而《Nature》杂志于11月24日以“The evolving quality of frictional contact with graphene”为题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界面摩擦对于二维材料存在独特的机理:二维材料由于其超薄的几何特性和超大的柔性,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构型来影响接触界面的钉扎状态,进而可从界面的“质”而不仅是“量”上来调控其摩擦性能。
该项工作是由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军教授课题组的李苏植博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的指导下,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李群仰副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罗伯特(Robert W. Carpick)教授合作完成,参与该工作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丁向东教授、孙军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皮特(Peter Gumbsch)教授等。
通过原子模拟,该合作研究团队首次重现了石墨烯摩擦行为的所有核心现象,并提出了二维材料可能存在的一种全新的摩擦演化及调控机制。新的研究表明:在接触摩擦过程中,石墨烯由于层数不同,确实会引起表面变形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真实的接触面积;但这种单纯的粘着褶皱效应对界面摩擦力的影响在部分情况下很可能十分有限。通过对原子尺度界面作用力做细致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主导界面摩擦(包括其瞬态演化)行为的关键因素是界面的咬合“质量”,即上下表面原子间的局部钉扎强度(pinning capability)和整个界面咬合作用的协同性(commensurability)。在滑动过程中,石墨烯由于具有超强的面外变形能力,能够动态地调整其构型从而改变与压头原子之间紧密接触和协同钉扎的程度。正是这种特殊的“接触质量”调控能力,使得石墨烯在摩擦中具有奇特的演化效应以及层数依赖性。基于此机理,研究团队还提出并论证了通过对二维材料施加可控变形来实现对表面摩擦行为大范围调控的新思路。
该研究工作首次阐述了石墨烯摩擦演化行为的机理,相关的“接触质量”理论对于其它拥有超柔力学特性的二维材料也具有普适性,同时对进一步理解固体界面摩擦行为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作为新一代的固体润滑剂,石墨烯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优于传统材料的特性,本工作对于石墨烯在摩擦和磨损领域更为有效的应用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计划项目、111引智计划和西安交大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的资助。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