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阿佤人民唱新歌——习近平走进云南佤寨访民生贺新春

23.01.2020  20:42

  新华社昆明1月22日电 题:阿佤人民唱新歌——习近平走进云南佤寨访民生贺新春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岳小乔

  冬日午后的阳光,温暖而祥和,洒进整洁的农家院落。小木楼上,一串串金黄的玉米呈现着丰收的景象。

  一张方桌,几把矮凳。习近平总书记同主人李发顺一家六口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攻坚,畅想幸福生活。

  “脱贫了,还有什么需要提高改善的吗?

  “希望老人晚年过得再好一点,两个小娃将来找份好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小院里,笑声朗朗,暖意融融……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云南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1月19日下午,他首先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驱驰,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山坡上是层层的梯田、碧绿的菜地、盛开的油菜花,司莫拉佤族村的寨门,掩映在绿荫中。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这里,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500多年来,当地佤族群众同汉、白、傣等族群众和谐共处、辛勤劳作、生生不息。如今,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户71人已全部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脱贫后的村民李发顺一家,住进了“大五架”房,一正两厢一照壁,上下两层,干净结实。

  “这房子格局不错,很聚气。”走进李发顺家,习近平总书记先看住房情况,“房子什么时候盖的?花了多少钱?

  “2014年在老房子基础上拆除重建的,政府补了12000元。”李发顺告诉总书记。

  堂屋、卧室、厨房、卫生间……习近平一间一间细细看过去。

  走进卧室,习近平摸摸床上的褥子,关切地问:“这个季节夜里睡觉凉不凉?

  在厨房里,习近平拧开水龙头,试试自来水。打开冰箱门,看到有菜有肉,掀开锅盖,一阵饭香扑鼻而来,习近平点点头:“吃饱、穿暖,两不愁这个问题解决了。

  后院猪圈里,养了大大小小20多头猪。

  习近平走到猪圈跟前,边看边问:“猪价还好吧?这一头种猪一年能赚多少钱?

  “去年猪价好,卖了8头肥猪,一共卖了近3万块钱。养一头母猪,政府还补助600块。这一头种猪一年也能赚2000多块。”李发顺笑着说。

  回到小院,围坐在一起,李发顺有一肚子的话想同总书记讲。

  1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李发顺严重受伤、几近瘫痪。这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再加上一双儿女的上学花费,让他们顿时陷入困境。

  堂屋墙上挂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清晰标明致贫原因:“因学、缺劳力。

  国家政策帮扶,全家共同奋斗,2017年底李发顺家实现了脱贫摘帽,去年家庭收入超过了4万元。正如他家春联上写的:“发愤图强兴家业,奋勇拼搏奔小康。

  “你们现在主要做些什么?”习近平详细询问家庭收入来源。

  “我在家养养猪,种点玉米、茶叶,还回收出售废品,妻子这几年在广东东莞电子厂打工,收入也还行。”李发顺说。

  “老人家身体都挺好吧?看病有没有保障?”总书记接着问。

  “我父亲78岁,母亲71岁了,身体都还好。现在国家政策好,老人看病报销比例很高,给我们减轻了很大负担。”这两年,李发顺父母看病先后花了1.5万多元,医保报销了绝大部分,自付不到1500元。

  “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学费怎么样?有没有享受助学金?”总书记的目光转向李发顺的一双儿女。

  正在北方民族大学上大三的大女儿李连欢,前几天刚从宁夏银川赶回家过年,她告诉总书记,每年有6000元的免息贷款,还有国家助学金,可以解决学费和住宿费。

  “离毕业还有一年,准备怎么发展?到哪里工作?”总书记亲切地问。

  “现在正准备考研,读完研究生后,回来考公务员。

  “好!真是有想法,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有志者事竟成!

  李连欢的弟弟李连斌坐在总书记右手边,虽然还在读高三,但同姐姐一样也有了自己的人生计划:“我准备考四川的武警警官学院。

  “好,有志气!以后当武警,当兵参军,体格得练好。我也祝你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饱含鼓励:“你们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们这个年纪恰逢其时,将来要做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

  姐弟俩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希望。

  小年刚过,李发顺家里挂起了大红灯笼、中国结,贴上了大红福字和春联,院角堆放着金黄的南瓜,竹匾上晒着鲜红的辣椒,一派喜庆祥和的气象。

  李发顺邀请总书记一起制作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

  接过毛巾擦了擦手,习近平总书记同李发顺夫妻俩一起操作起来。

  右手拿起一团大米粑粑,在模子上用力摁下,左手再加把劲,总书记笑着说:“摁了个福字,再来一个喜字,有福有喜。”大家鼓起掌来。

  一个个红、白、黄等不同颜色的大米粑粑摆放在砧板上,模子上印出来的兰花草、四叶花等图案和福、寿、喜等字样,寄托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一家一户,就是一村一寨的真实写照。

  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从“篱笆房”到“小庭院”,从“结绳记事”到民族共融……村情展室里,一幅幅新老照片鲜明对比,佤寨交通、住房、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翻天巨变,让总书记频频称赞。

  “你们这里已经实现脱贫并正向新的发展目标努力迈进,这个过程也和我们国家一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空壳村等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更多乡亲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祝幸福的司莫拉村更加幸福!”习近平对大家说。

  一村一寨,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动缩影。

  脱贫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过去一年,全国预计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

  幸福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

  村寨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佤族男女老少,敲起象脚鼓,一起“加林赛”(佤语: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用热情的甩发舞和欢快的竹竿舞,欢迎最尊贵的客人。

  按当地风俗,总书记敲响佤族祝福木鼓——

  “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随着浑厚的鼓声和长者的祝语,广场上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送别的时刻到了,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总书记走到寨口,依依不舍。

  “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总书记同乡亲们挥手道别。

  “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欢快的歌声,在村寨里久久回响。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