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海阳地雷战述说黄海之阳的正道沧桑

23.04.2021  22:07

  

  

  胶东在线4月23日讯(记者 王向荣 李刚)“不见鬼子不挂弦”,一部电视剧《地雷战》,让这句话广为流传。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海阳人民,开创了“地雷战”这一全民抗战的典型战例,从首颗地雷炸响到全境铺开,从铁雷到石雷,从“脚踏雷”到“前踏后炸雷”,地雷战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它不仅挫败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和封锁,更保卫和巩固了根据地的建设成果,并取得毙伤日伪1025人的战绩。4月23日,“访地雷战故乡,逐梦航天新征程,全国网媒总编看海阳”一行走进海阳地雷战纪念馆,重温那段不屈不挠的战斗岁月。

  追寻,一个石碾盘的地雷战记忆

  “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叫鬼子挨打又挨炸,一个人影也看不见。

  一首在抗战时期流传甚广的小调,唱的正是曾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海阳“地雷战”。

  70多年前,日寇铁蹄踏入海阳,并设置据点。面对严峻形势,海阳基层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动群众,培养民兵,开展武装斗争。

  1940年,日军侵入海阳行村进行扫荡,制造多起惨案,广大人民在党组织帮助下组织起来进行反抗。1943年5月,海阳小纪区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初期地雷战的成功实践,大大鼓舞了海阳民兵的抗日斗志,地雷战开始由点到面在海阳展开。

  地雷战广泛开展后,地雷供应不足。为此,文山后村民兵于化虎、李树梓、于希水、于进湖等爆炸骨干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研究造雷问题。“没有铁雷造石雷,没有炸药自己碾”,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先后研制出了石雷、绊雷等多种雷。

  根据作战需求,海阳民兵在不断实践中又发明和改进了“脚踏雷”“真假子母雷” “天女散花雷”“水雷”“天雷”“前踏后炸雷”等30多种地雷及埋设方法,出神入化的新战法炸得敌人寸步难行,将敌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促成了敌消我长的力量转换,沉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鼓舞和凝聚了更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坚决抗日的勇气和决心。

  在地雷战纪念馆的天井小院里,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海阳农家院落旧貌,院落中央的石碾盘来自特等模范爆炸村文山后村,距今已经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碾过军粮,更碾过炸药,碾出了基层民众的希望和憧憬,最终见证抗战的胜利。

  

  

  铭记,英雄儿女血肉之躯奏响英雄赞歌

  战争硝烟虽已散尽,但海阳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地雷战”精神却深深根植于海阳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行村镇赵疃村人。他累计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毙伤敌伪183人,累计培训民兵爆炸手12000多人。

  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行村镇文山后村人。于化虎设雷巧妙、布雷灵活,他曾创单雷杀敌7人的纪录,人称“胶东一只虎”。2009年,于化虎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与他同时入选的还有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英烈。

  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她14岁加入儿童团组织,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电影《地雷战》中玉兰姑娘的人物原型。在海阳三位全国民兵英雄中,孙玉敏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四位胶东民兵英雄分别是胶东爆炸大王赵同伦、目前海阳唯一一位健在的女胶东民兵英雄陈桂香、海上民兵英雄隋良萱和冷世竹。

  纪念馆里有一面英雄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区,所辖20个县市中涌现出的民兵英雄登记在册有220位,海阳就有133位,占当时胶东民兵英雄总数的60%。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抗战时拿起武器,个个是英雄,解放后回到农村,深藏功与名,他们是真正的平民英雄。

  栾家村于1943年2月被山东省军区授予“山东省民兵模范村团”光荣称号。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村被授予特等模范爆炸村。位于小纪区的槐树底、笤帚夼、摆驾岭、亭儿崖和纪家店五个村子,被称为联防模范五虎村。

  海阳地雷战声名远播,威震四方。为使地雷战发挥更大作用,广大民兵服从上级命令,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蓬莱一带,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培训民兵爆炸手,英雄足迹遍及胶东乃至全省。

  

  

  

  泪目,一门四烈背后的英雄母亲

  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地雷战精神,成为根植海阳人民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海阳人民不仅踊跃参军参战,还积极支援前线,涌现出许多支前模范和人民功臣。

  英雄母亲王淑芳先后送四个儿子参军参战,郭城村为表彰老人的光荣事迹,在她家门前竖起旗杆,挂上锦旗,“爬山顶,立大功,挣出的模范永远是光荣”。

  抗日战争时期海阳烈属中“一门双烈”有150户,小纪镇大杨格庄村的英雄母亲徐永彩家是光荣的“一门四烈”。牺牲的四位亲人中,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徐永彩老人用坚定的信念,诠释了作为一名母亲的家国大爱。

  1945至1949年,海阳共组织支前民工271966人次,出动担架24800余副,小推车11800余辆。海阳支前民工,肩挑背扛人抬,将所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海阳人民用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就了必胜的坚强信念。

  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全县共有6593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70多年过去了,站在地雷战纪念馆内,听着他们的光荣事迹,不觉间泪目,向英雄致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70多年过去了,有关抗战的记忆从未沉寂,始终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激荡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为人先、敢于胜利的地雷战精神,如今已深深融入海阳人民的血脉,成为海阳经济社会建设新征程中阔步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催生更加持久而澎湃的动力。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