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水源地的生态屏障

24.10.2014  17:47
          南水北调工程即将通水,白河流域作为重要水源区,能否保障汉江水源水质不污染?陕西白河县针对污水垃圾排污治理提出了诸多建议议案,监督落实各项水源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并取得了实效。
   
          国庆前,城关镇小干沟建筑垃圾填埋场正式投入使用,首期处理建筑垃圾8万立方,二期处理建筑垃圾16万立方,三期处理建筑垃圾20万立方,预计可使用8年,这是该县保护汉江水源水质的又一重要措施。
   
          平稳的水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命根”。要确保“一江清水”永续,水源地的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而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为主的“点源污染”治理最直观、最迫切,也最容易见成效。相对于“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则是最根本、最艰难、最持久的治理。
   
          县城污水垃圾处理是“点源污染”治理的主阵地。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县城集镇人口剧增,污水排放和生活垃圾处理成了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解决不好,汉江将成为最大的垃圾场,成为污水排放的天然管道。
    
          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和即将逐步实施的冷水、西营、茅坪等集镇重要流域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场的建设,将形成水源保护的系统工程,并对工矿企业及企业产业一律实行零污染整治,从源头上对“点源污染”实施清理,坚决让牺牲环境污染代价而换取经济发展步伐止步。
   
          白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在1450平方公里的汉江流域内,农作物都要使用3000余吨的农药和化肥。由此不难看出,“农业面源污染”将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
   
          生态治理无疑是从根本上根治污染稳定汉江水质的“天然屏障”。
   
          白河县1994年,2008年先后被列为“长治”和“丹治”工程重点治理县,水保建设开始从单纯的修田造地变成了综合治理模式。按照先易后难规划出了50余条小流域治理点,把一条条小流域作为单元集中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兴建水保林,提高植被覆盖率,集中兴修三保田,提高水土涵养力,集中使用水保、人饮、小水、农建、小工程大群体、退耕还林口粮田项目资金,在河沟边砌防洪堤,堤内造新地,堤边修水渠,堤外疏河道,走堤桥结合、堤路结合、堤渠结合、路桥结合的新路子,实现小流域的大变化,并有力促进了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和致富奔小康。
    
          发展林业产业,打造绿色屏障,充分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按照“山上生态林、山下经济林”的立体绿化建设模式,大力实施县城周边山体及墓地绿化、道路沿线绿化、千里绿色长廊绿化、山林经济示范园建设、汉江沿线绿化治理工程和林业重点项目造林工程等“六大”绿化造林工程,广泛组织全民义务植树,促使绿化造林持续、高效推进。累计建绿化面积达6万亩,汉江绿色生态屏障已经形成。
    
          白河县作为汉江水源陕鄂要塞,坚持对点源污染治理已经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根本措施的“面源污染”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系统,增强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促进了生态平衡调节,点面兼治稳定了汉江水质,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