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情不穷

12.12.2014  14:14

  电梯里走进来一家人:佣人手抱幼婴,年青的父母,壮年的祖父母簇拥着逗弄着孩子,到停车场楼层出电梯。如此图景,可用“万千宠爱在一身”来形容,而这正是澳门中产家庭孩子的经典缩影。

  想像到孩子不久后牙牙学语,学走路,然后入学。每天父母驾车送上学,工人接放学,父母劳心功课,安排课外活动……由出生一刻起,如无意外直到大学毕业,都在早已预设的人生路上直走……

  对澳门中产孩子的“康庄”人生路有所感触,事缘11月到过贵州,探访了一些高中学校和贫困生家庭,听孩子们讲述自己读小学时如何每天走个把小时的路上学,又走个把小时路回家;小学寄宿生逢周五山过山岭过岭走几小时路回家,星期日早上再走几小时路返学校的故事。

  一位老师告诉我,老师走不过学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他们许多从小都走远路上学,练成走路高手”,有很强烈的学习意欲,“他们的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山区穷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抗逆能力成为DNA的一部分,意志普遍坚强,并且对家人感恩。在平塘高中,同桌吃饭有两个女生在晚会开始前的闲聊中谈到家人,一个谈着谈着就哭了,原来是惦记着年迈的奶奶;另一个说到不多久也掉泪,话题正讲到父母如何辛劳工作,供她和弟弟上学读书。这些真情流露,使人看到城市人生疏已久,可能已经丢失了的人伦关系。

  我们总以为有钱好歹也会更有自信,可能会更有教养,但原来不是。走访过三间高中,分别和三间学校的受资助学生同枱吃过饭、谈过心,总体印象,不论性格如何,学生们都很有礼貌,不害怕和人眼神接触,大方得体,会微笑,情商很高。这不是装出来的,我想,这正是生活炼出来的底气吧?

  我们的孩子有这种底气吗?想到这里,不禁糊涂:究竟谁比谁穷?(  沈尚青,文章摘自《澳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