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13人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09.06.2017  10:21
            近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陕西高校1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李涤尘教授、郭烈锦教授,双聘院士安芷生院士、杨善林院士、王辰院士、王华明院士;西北工业大学高正红教授;长安大学沙爱民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云松教授;西北大学范代娣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

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现场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今年的首次评奖,经网上预审、初评、复评,从217个渠道推荐的1343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和227个科研团队中,共评选产生了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选,254名奖状获奖人选进行表彰。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设立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全国创新争先奖将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科研事业,充分调动科研热情,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以及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延伸阅读:   西安交通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蒋庄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科协主席、“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微纳制造和精密测量以及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李涤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快速成型技术、生物制造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光子晶体制造技术等增材制造和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             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工程”专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多相流动与能质传输、化石能源和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氢能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向的研究。             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以及发展战略规划与系统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王辰,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慢支,肺气肿)、呼吸衰竭、戒烟治疗、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症等呼吸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研究。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优秀党外代表人士、民进西工大总支成员,航空学院教授、陕西省试验飞机工程实验室主任高正红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高正红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航空科学大会(ICAS)学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高正红先后负责承担了包括C919大飞机的翼型设计等众多高精尖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为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勇担重任,勇攀高峰,中央批准设立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科技创新全链条上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康振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杰青获得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病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专题主编,《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和《菌物学报》等期刊编委。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仿教师”等称号。
长安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长安大学沙爱民教授出席奖励大会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经过中国科协推荐评选,该校沙爱民教授因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并出席奖励大会接受表彰。             沙爱民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活动,在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开裂损坏问题的解决、现代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控制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道路工程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获交通运输部颁发的“交通运输行业特殊贡献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图像编码与处理中心主任李云松教授
            李云松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视频处理、编码及传输,芯片设计,高性能计算。其2000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863-2图像压缩编解码器”是我国第一个实现的8倍实时卫星遥感图像压缩编解码系统,该系统参加了我国863计划十五周年成果展,并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所在的项目组荣获“国家863先进集体”称号;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高效数据压缩编码技术研究”项目获2001年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高保真8:1遥感图像数据压缩技术”项目获2002年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该项目取得的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国多个卫星型号任务中。2003年负责了探月计划中的“探月卫星图像数据压缩单元研制”项目。2004年负责了863项目“高光谱图像8:1压缩技术”的研制工作。2005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涉多光谱图像高效压缩编码研究”。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项,第二发明人申请并授权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200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十佳青年教师”称号,2008年获西安市首届青年科技人才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年,李云松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李云松团队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李云松当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
西北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范代娣
            范代娣,西北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届生物化工博士,一直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主讲过多门生物工程专业课,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上百名,主持的生物化工学科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培育学科”;主持组建了国家级“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陕西省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发酵工程和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平台。自2000年以来,带领团队致力于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系列衍生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 28 件,转化专利 21 件,其中 2016 年度出让专利 7 件,专利产品上市销售 15 个品类,专利产品临床实施 6 件;出版专著及著作 6 部;发表学术论文250 余篇;先后承担包括国家 863 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计划等 12 项国家级科技计划;荣获各项奖励 20 项。2017年度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6 年度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发明奖一等奖”、2013 年度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2 年度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5 年度获“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2014 年度获“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奖励。2016年度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人员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加平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加平教授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刘加平院士长期开展了绿色建筑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作为建筑物理学科首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6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项、国际学术奖2项。其中,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建筑物理》《绿色建筑—西部践行》等学术专著和教材,培养建立了我国建筑学学科首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研究”,带领团队在建筑节能原理、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作出突出贡献,积极推进了大量社会公益性示范工程的优化设计与建设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供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