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青睐什么样的女作家:跨文化、非虚构写作

16.10.2015  17:35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此荣誉,她的代表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颁奖词上这样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第14位获得诺奖的女性作家,历史上,写出《骑鹅旅行记》的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诗人辛波斯卡等等女作家,都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女作家们的写作特色有哪些?为什么偏偏她们受到诺奖青睐?就从她们的作品中盘点一二吧。

  非虚构小说独具震撼效果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四本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及《我还是想你,妈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认为,其作品最大特点就是纪实性,“其震撼效果不是虚构的小说所能达到的”。

  磨铁图书编辑陈亮,是这四本中文简体版译著的责任编辑,在他看来,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前的写作题材都是在关注大历史中平民老百姓的命运。“有人曾经就访谈的时候问过她,说实际上她这种写作方式跟写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有点相似。她也是采访了很多当事人,所以有人问她为什么接触了这么多悲惨的事情都没有崩溃,她说她也觉得很痛苦,经常会觉得难以承受。

  陈亮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完全是根据访谈者口述的文字来记录的,此外,她笔下都是一些无名小辈,她自己说她就是有意在挑战。“我一开始读她的作品就感觉很像俄罗斯的经典文学的写法,好像是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她的文笔可读性很强的。而且由于她基本上不是那种长篇大论的,就是每一个人的访谈,所以无论从哪一页翻开来讲都读着很顺畅,也会有些口语化的东西。

  跨文化写作的独特魅力

  从1909年女作家拉格洛夫获得诺奖起,100多年来,共有14位女作家获奖,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女作家有着跨文化写作背景,比如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在西方白人精英社会及南非黑人土著文化间游走的纳丁·戈迪默;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曾在津巴布韦度过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还有出生在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

  赛珍珠也许是上述女作家中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一位。她曾在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回忆道:“我在一个双重世界长大——一个是父母的美国人长老会世界、一个小而干净的白人世界;另一个是忠实可爱的中国人世界——两者之间隔着一堵墙。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我说话、做事、吃饭都和中国人一样,思想感情也与其息息相通。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我脸上的皱纹一样……”双重教育和文化启蒙给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赛珍珠跟着传教的父母几乎跑遍了农村,她对中国农民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农村和农民便成了主要的表现对象。1931年,她的长篇小说《大地》在美国出版,一问世立刻成为全美最畅销的小说。书中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力……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给她的颁奖词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再比如2007年的获奖作家多丽丝·莱辛,这是位成长于非洲的白人作家,非洲土著文化与殖民文化混杂,使她的很多作品都沾染上这种气息,她的《金色笔记》,被誉为女性解放圣经,诺奖授予她的颁奖词是:“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

  不能忽视批判与讽刺的力量

  1996年,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冷静、清醒的笔触,把幽默与柔情结合起来,赢得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具有“反讽的精确性”和原生力量。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称她为“诗人中的莫扎特”,一位将语言的优雅融入“贝多芬式愤怒”,以幽默来处理严肃话题的女性。

  瑞典文学院给予辛波斯卡的授奖辞是:“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

  女作家耶利内克因小说《钢琴教师》被改编成电影而更加为人所知,2004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但是,获知得奖信息后,耶利内克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正式宣布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我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她解释自己这一惊人决定时,首先提到身体健康原因。她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在得知获得这一崇高的奖项后,不是高兴,而是绝望。我从来没有想过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记者 魏雯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