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现距今最早最完整的成熟瓷器龙窑群
导读: 上虞古属越地,地处曹娥江中下游地区,历史上,当地瓷土与薪材资源丰富,水运发达,是越窑体系的一大中心。东汉时期,越窑最早烧制成功了历史上第一种成熟的瓷器——青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一部中国陶瓷史又有半部在浙江。今年5月至10月,在绍兴市上虞区的禁山窑址,浙江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最早且最完整的一处烧制成熟瓷器的龙窑群,为探索成熟瓷器的起源,厘清其发展脉络提供了更多依据。
“三代同堂”龙窑群
上虞古属越地,地处曹娥江中下游地区,历史上,当地瓷土与薪材资源丰富,水运发达,是越窑体系的一大中心。东汉时期,越窑最早烧制成功了历史上第一种成熟的瓷器——青瓷。
禁山窑址属于越窑体系。它位于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一处山岙,发掘面积800平方米。记者20日上午看到,工地上方已经搭起了大棚,5条揭露出来的窑炉遗迹中有3条均为长方形斜坡状龙窑,保存较为完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博士说,代表了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个时期的瓷器装烧工艺完整发展过程。这是在早期青瓷考古中,首次在同一窑址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看去有似“三代同堂”。
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依山坡而建,因外形由下而上如龙似蛇而得名。郑建明说,最早的龙窑只有火膛和窑床两个部分,而此次发现的龙窑则出现了作为第三部分的排烟室,在技术上更胜一筹。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三段式龙窑最早就出现在Y2号遗迹,并一直被后人沿用至明清时期。它还是半地穴式建筑, 这基本推翻了早期龙窑炉主体建筑于地面之上的已有认识。
汉代青瓷“添新丁”
1974年,上虞的小仙坛窑址中出土了东汉中晚期烧制的青釉器物,被学界公认为最早的成熟瓷器。2004年,浙江和上虞的考古工作者又对小仙坛窑址附近的大园坪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了曹娥江中下游地区是成熟瓷器的诞生地。而禁山窑址和前两处标志性窑址均在上浦镇境内,相去不远。
尽管同处一地,但是别具一格,郑建明说,禁山窑址出土的青瓷在种类、器型、装饰、装烧工艺及所处时代等方面,与小仙坛窑址出土的青瓷存在较大区别,是一种新的汉代青瓷类型。
在上虞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一批禁山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以及烧制瓷器时所用的窑具。有一件青瓷人俑,它手里还捧着一只小鸡,造型颇为有趣。郑建明说,这批标本均为成熟的青瓷器,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近30种器型,胎釉质量高,装饰华丽,制作与装烧成熟而高超。
一件三足单体间隔具则背面刻有“蔡军”姓名,郑建明则表示,这是他们在禁山窑址所发现的又一大发明。起初古人将瓷器摞着烧制,容易粘连损坏,而间隔具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单体间隔具提高了窑内的装烧量,对釉面的影响极小,从而提高了瓷器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公元189年,东汉朝廷在上虞南部等地设立了始宁县。郑建明分析说,这个县地处山区,在当时缺乏经济自立的条件,设县的原因可能与逐渐兴旺的瓷业有关。当年出产的最好的青瓷都通过江南水网运往六朝都城,有一些后来就在南京附近的墓葬中出土。
青瓷探源路渐清
生于东汉的青瓷在三国西晋迎来了首个发展高峰,而禁山窑址正处于这一阶段,它的产品就是这一高峰的代表。在20日下午举行的“早期越窑及上虞禁山窑址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禁山窑址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和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就表示,这处窑址就完整性而言,可以称得上是“东汉青瓷第一窑”,甚至是“中国青瓷第一窑”,它的发现为研究青瓷的源头提供了更为清晰的线路。
禁山窑址考古项目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主要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从2012年至2014 年,课题组在以上浦盆地为中心的曹娥江中下游地区共确认了160余处窑址,可基本建立起从东汉早中期至东汉晚期成熟青瓷起源和发展的较完整序列。
目前,上虞区政府已经决定在禁山窑址区停止原定的基建工程,由规划部门对窑址及窑址群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并计划在窑址区内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说,浙江的两处青瓷窑遗址已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次发现也将为做好青瓷“申遗”的前期工作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料。
郑建明说,从出口量上讲,“海上丝绸之路”更像是“海上瓷器之路”,因此探源青瓷,也能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扎实的考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