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易到复杂再到简易 盘点嫁妆变迁史
金秋是结婚佳季,两位新人幸福结为夫妻,男方给彩礼,女方陪嫁妆,这一风俗习惯在我国延续多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嫁妆大多是一对枕套或两床被子,到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到开始流行陪嫁小木兰、大踏板,再到如今的男房女车,男装修女电器、古玩字画、奢侈品等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的嫁妆。关于彩礼与嫁妆的故事,千人千样,正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今年已四世同堂的王淑芬老人,昨天,根据他们家嫁女儿的实际情况,向记者描述了不同时 期西安 本地 不同的陪嫁情况。
姥姥辈:大红被褥吃饭的碗筷
王淑芬,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姥姥辈代表人物。当记者问起当年他们结婚时嫁女儿的讲究时,老人笑着对记者说,过去很穷,绝大多数新人结婚双方都没有给什 么彩礼和贵重物品。她结婚时,男方家长给做了两身新衣服,除此之外,她回忆不起来别的礼品了。“我们那个年代,最多也就是陪嫁流行女方提供大红被褥和碗 筷、脸盆,因为过去讲究嫁过去的闺女有饭吃。”王淑芬老人说道。
“50后”: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王淑芬老人育有两儿两女,大女儿李玉琴今年55岁,刚从某事业单位退休。李玉琴告诉记者,她出生于1959年。1983年她与爱人结婚的时候,那个年代流 行陪嫁送“三转一响”。三转即: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响即:收音机。李玉琴介绍,那个时候结婚的新人普遍与父母同住或住单位提供的大开间公寓,两个新 人结婚也没有什么贵重情物,也不讲究给彩礼,双方家长也就是根据需求给新人买些物品,像12英寸的电视机都是结婚以后两个人存了好久的钱才添置的。
小女儿李玉莉告诉记者,她们那个时候区别于哥哥姐姐的是,已经开始讲究男方给女方礼金了。而女方则根据彩礼的多少,决定陪嫁妆的多少。李玉莉说,“60后”结婚流行置办的家具要有“48条腿”,没有甭想结婚。所谓“48条腿”指的是双人床4条,一个饭桌4条,4把椅子16条,两个箱子8条,一个平橱4条,1个大衣柜4条,1个小衣柜4条1个小几4条等全套家具。
“85前”男装修女电器“85后”男房女车
而王淑芬老人的第三代,已婚的也有3个了,分别是大孙女王静今年32岁,外孙女付婷今年26岁和小孙女23岁的李钰含。大女儿李玉琴说笑着告诉记者说: “现在孩子们幸福啊,结婚要什么有什么,哥哥的女儿结婚男方提供的房子并装修好了,女方就买了大大小小的电器,光电视就买的60多英寸的。我女儿结婚,男 方买的房子,我们家也就顺势买了一辆车。不过问了问周围的亲朋好友,现在陪嫁妆不少是这种情况。”
90后:陪古玩字画收藏品
大女儿李玉琴接着告诉记者,弟弟的女儿李钰含结婚婚礼办的在西安算是相对比较好的。李玉琴说,由于双方家庭经济都还算不错,订婚男女方也相互没有要求什 么,都是顺其自然的达成了共识。“我弟收藏各类书画藏品多年,婚前把部分字画古玩说是给了女儿,虽然东西还在银行保险柜保存着,这笔嫁妆价值不菲。”
观点:要不要是我的态度
王淑芬老人家里的故事,仅是一个城市嫁妆变化的部分代表。而关于陪嫁的情况以及对嫁妆的看法,记者又采访了不同年代不同职业的多位已婚人士。他们以各自的 实际情况以及掌握的信息,也向记者娓娓道来。80后王琪女士是一名律师,她告诉记者,关于彩礼和嫁妆的行情,农村和城市差异很大,地域差异也很大,一个地 方一个讲究,而这就要看双方的家庭背景了以及对此事的态度了。曾办过多起案件,关于双方为此闹离婚、大打出手、甚至血案的案例也有不少。她认为,无论彩礼 还是嫁妆,双方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只要体现诚意即可,案件的办理中,绝大多数人情侣为此并非闹的是钱,而是相互置气,因为双方都不甘下风,认为是态度的 表现。
专家建议:婚事重在感情从简办婚事
在记者的采访中,大部分市民认为,婚事重在感情,从简办婚事,不给父母增加负担,鼓励小两口婚后创业。
对此,百合网婚姻专家周小鹏表示,嫁妆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无关。像不发达国家有传闻说,印度女孩没有陪嫁就嫁不出去了,国人普遍认为陪嫁越多就越有面子, 以后女方家庭地位也就越高。“我国的陪嫁妆的习俗目前整体呈现一个从简到繁再归简的过程,而我认为不劳而获的啃老族是不值得学习的,据实际调查的经验来 看,文化层次越高的家庭,对彩礼与嫁妆的讲究也就越少,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人们对此的习俗和讲究也就越多。新人们和新人的家长们需要想明白的一点是,感 情幸福,家庭和睦、美满才是最重要的。”
女儿结婚要有嫁妆吗?嫁妆陪什么合适?有多少合适?本报征集读者您的看法。本报热线征集电话:965369。您也可以通过本报官方网站:www.sanqin.com进行线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