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天平:以新发展理念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不仅为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具体发展思路和方向,而且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行动导向标。大学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和学术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环境氛围的集合体,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大学综合实力和个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大学功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建设好大学文化,对于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期,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推崇创新、注重协调、彰显绿色、坚持开放、实现共享,将其内化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这是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内,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打造亮点,推崇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生命之源,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校园文化建设遵循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关键。首先,注重理念创新。坚持特色与品牌发展理念,高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品位,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其次,内容体系的创新。一是校园文化的内容要坚持突出主旋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其纲领和核心灵魂。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自觉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二是实现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既要注重其内涵的思想性和深刻性,又要注重其形式的多样性。再次,载体与平台的创新。一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注重文化阵地建设,搞好主题教育活动,建设高尚的校园德育文化。二是积极培育校园精神文化载体,营造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氛围。整体推进以校训、校标、校歌、办学理念等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顶层设计及形象表达。三是拓展行为文化载体。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抓好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四是做好制度文化载体的建设,完善学校制度体系,从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五是注重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建设,要优化文化景观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环境。六是创新校园网络文化载体,使其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改造,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运行机制,发挥新媒体的教育服务管理功能。
二、统筹兼顾,注重高校文化建设的协调性。 统筹协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方式之一。首要的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把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教学改革并重纳入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并且统筹好相互关系。
三、彰显“绿色”,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可持续性。 首先,加强生态大学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从形态上来看,生态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主体,其中包括深层形态的教育理念价值体系,诸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中层形态的制度文化,诸如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管理机制、道德规范等,浅层形态的行为文化,诸如课堂、社团、实践活动、行为方式;表层建设的物质文化,诸如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校园景观的建设要融入人文气息,校园的整体布局要体现生态意识,加强节能环保建筑、设施建设,把校园建设成为节能减排的示范性单位,做好校园的安全建设等。其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学科建设之中,建设可持续发展基础学科群,通过教学实践、校园宣传和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促使师生转变发展观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再次,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校内积极建设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科教基地,支持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
四、兼容并包,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 高校校园文化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文化生成过程。把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富于现代意识的校园新文化的培植作为推进策略,使校园文化建设跟上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目前,校园文化已处于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中,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主动与世界接轨,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互访和交流,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大胆吸纳其他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更要积极融入到“一带一路”历史进程中,要自觉担当起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职能和历史使命。强化“传承文明、合作创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建立文化交流联动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实现经济共同体和文化经济的有效融合。
五、以人为本,实现校园文化成果的共享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共享性首先体现以人为本,坚持人本发展理念,突出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在共享层面上,首先,表现为文化内部成果的共享性。校园文化建设要贴近教育目标、贴近中心工作、贴近广大师生,形成全员共同参与、共担文化责任、最终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在校的全体师生。其次,扩大文化成果的共享,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是高校大学城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的共享。二是高校与驻地区域之间实现文化资源共享。第一,高校图书馆、科研成果、网络资源也将优先对该地区实现开放和信息资源共享;第二,充分发挥地区文化引领作用,以提升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了一个涵养城市文明的有效载体。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