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又一件惠民实事 构筑西安人的幸福家园
鸟瞰曲江池(资料图片) 记者 窦翊明 摄
为人民谋幸福,是城市的使命。西安市连续六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欣喜与自豪。“幸福”从何而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件又一件惠民实事,开启了西安人的“幸福密码”。
铁腕治霾
去除百姓“心肺之患”
刚刚过去的11月份,西安市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达到12个蓝天。这对进入采暖季的西安来说,是个很难达到的目标。不得不说,西安铁腕治霾的力度越来越大。
采暖季,燃煤污染是西安主要污染源之一,这也是西安多年来坚持拆改燃煤锅炉的原因。今年以来,西安共拆除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921台,完成年度任务636台的144.8%;拆除0.5蒸吨以下小燃煤设施926台,完成年度任务749台的123.6%。8月底前提前完成40台驻军单位燃煤锅炉拆除任务。
“今年‘拔烟囱’力度之大,是近年来没有的。”西安市环保局局长陈松林告诉记者,从拆除数量上说是最多的,可削减煤炭年使用量约69.3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9427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2038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5804.4吨。
除了加大对燃煤锅炉的拆改,今年,西安还启动了散煤治理。与燃煤锅炉拆改相比,散煤治理更琐碎、更容易反弹,治理难度也更大。为此,市委、市政府治理散煤的决心也更大。力求通过全面强化网格化管理,确保“散煤治理全覆盖、无盲区、零死角、年度130万吨散煤削减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区内基本实现无煤化”。
明年10月底前,凡天然气供应能够保障到位的区域,集中供热单位燃煤锅炉全部实施“煤改气”(或“煤改电”等清洁能源),对确不具备条件的,将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努力将燃煤因素带来的大气污染降至最低,去除百姓“心肺之患”。
记者 马昭
交通出行
更顺畅 更便捷 更文明
文明交通“车让人”蔚然成风、挖掘道路资源提升通行效率、打通断头路疏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今年以来,西安市道路交通更为顺畅,软硬件措施双管齐下,交通环境更加文明,市民群众也享受到了更为优越的交通环境。
今年5月起,我市推出文明交通“车让人”活动,各类宣传活动逐步开展,交管部门处罚力度也随之加大,斑马线前文明礼让行为得到进一步普及。如今走在西安的街头,主动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已不少见,而与之相应的,大部分行人也能做到快速通行,“车让人”已成为西安交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明交通氛围形成的同时,城市出行也更加顺畅。今年以来,交警部门优化重点路口交通信号灯配时,并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进行重新渠化,通过施划标志标线、明确路权、压缩车道宽度增加车道数量等措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不仅如此,今年11月,我市又贯通常青二路、清凉寺北路、白沙路南延伸和尚航路4条断头路,目前累计打通24条。此外,我市还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为群众的出行提供更多的便捷。 记者 冯晓瑞
净化环境
持续抓好城乡环境大整治
2017年,市城市管理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治一增”工作要求,加大“合力治脏”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城乡市容环境中存在的脏乱差问题。
全市持续抓好城乡环境大整治,不断提高“烟头革命”成效,不断提高清扫保洁水平。按照深度保洁以克论净的标准,对全市各区域实施分类保洁,并将高标准由大街向小巷延伸。如今,我市“厕所革命”开展情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获评“全国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和“厕所革命优秀城市”。
突出抓好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今年,全市城管系统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我先行”活动,编印并免费发放《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和《知识读本》,为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统一加装北斗定位系统,最大限度避免车辆滴撒抛漏上路和随意改变运输线路现象的发生。积极推进江村沟生活垃圾渗滤液应急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总进度97%。
据悉,我市还将提高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水平,加快5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建成八兴滩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厂,加快餐厨垃圾立法有关工作,以“品质西安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三年行动、城市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我市城乡环境保障水平。记者 肖持纲
病有所医
医联体让看病更方便
“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我都是出门走5分钟到社区医院看病,排队少、收费低,效果也好。”昨日,在碑林区东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市民刘岚松说,现在三甲医院的医生每周都来社区医院坐诊,看起病来更放心了。
如今,在西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市民不但能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还能享受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普通门诊诊查费、门诊肌肉注射费等多项优惠政策,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基层医疗机构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今年以来,市卫计委和市医改办紧紧围绕建设健康西安、实现“追赶超越”、打造西部优质医疗资源最富集城市的奋斗目标,以破解民生九难之“看病难”为导向,以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目前综合改革已经初显成效。
医疗联合体能方便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就医,减轻大医院“人满为患”压力,缓解百姓“看病难”问题。目前,西安共建成各类医联体37个,涵盖80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40所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制度框架。截至10月底,累计完成转诊12.39万人次,分级诊疗成效初步显现。 记者 王燕
政务服务
市民企业点赞 “行政效能革命”
一场轰轰烈烈的“行政效能革命”让“办事难”成为“老皇历”,“最多跑一次”“五星级服务”“店小二”成为市民、企业感受到的新常态。
今年来,我市出台“四张清单”,12345市民热线平台进入实战演练阶段,西安政务服务网招标工作全面完成。截至11月底,全市共计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3675个。通过优化办事流程、权力网上运行、物流快递送达等方式,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检验“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在全市确定建设7个区县(开发区)级政务中心、7个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共22个“行政效能革命”联系点,在市、区县(开发区)两级的支持和指导下,各联系点不断强化硬件建设、创新方式方法、优化简化办事流程,向群众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通过各项改革措施持续落实,我市先后分两批取消下放事权70项,调整更新行政职权190项,取消和调整中介服务事项55项,向自贸区下放行政职权103项。从中省媒体的宣传和第三方调查结果来看,社会各界对我市开展“行政效能革命”,持续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广泛关注和点赞。记者 张端
就业创业
努力打造 双创新引擎
今年以来,西安市人社局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发布关于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实施方案,启动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行动,开展 “就业在古城、创业大西安”就业创业“九个一”系列活动。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城镇失业人员创业帮扶、留学回国和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四大创业计划”和返乡农民工创业“七项行动计划”,着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创业融资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我市人社部门通过落实和完善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优惠政策,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人员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特别是实施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按需求、分类别、因人施策,努力做到登记对象精准、帮扶措施精准、跟踪管理精准,确保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实现每年年底前应届离校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同时,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工程,建设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和示范基地,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确实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663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万人的97.19%。 记者 顾荣
住有所居
多措并举破解“住房难”问题
住房问题关乎民生,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群众最迫切的期盼,使群众安居乐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今年以来,市房管局多措并举破解“住房难”问题,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目前,我市已建立商品房、保障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房和单位职工集资建房“五位一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城市不同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城中村、棚户区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求的全覆盖。
按照省政府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3%的轮候计划,西安市轮候计划为56.12万户。目前,全市已解决43.73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惠及人口约130万。在扩大住房保障惠及面方面,实现了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营,将公租房保障范围扩大到中等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限价商品房保障对象扩大到非本市户籍家庭及人员,基本实现了住房保障城乡均等化。
在人才安居方面,出台了《关于支持新毕业大学生及高校教职员工安居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建立分配入住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市人才公租房供应量达到19100套,为刚刚迈入社会的近20000名学子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安居保障。出台了《西安市人才安居办法》,全面落实“5531”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和完善与国际化大都市、“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多层次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到2021年,全市建设和筹集人才安居房不少于22万套套。人才安居货币化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全方位满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
记者 朱雪娇
老有所养
城市养老设施覆盖率达94.2%
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1万人,让老年人生活得幸福安心,始终是西安市努力的方向。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设施1770个,社会养老床位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46张。城市养老设施覆盖率达94.2%,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2%。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今年来,我市以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养老政策,印发了《关于破解“养老难”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得到保障。目前,全市894名城市“三无”人员,5333名农村“五保”对象以集中供养或者分散供养的方式予以保障。同时,推动老年人福利由补缺向适度普惠发展。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50-360元的标准发放保健补贴,每年发放资金约4.3亿元,受益老年人约55万人。
今年,我市启动了《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设置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落实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对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增设养老服务设施。全年新增112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187个农村幸福院。
为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市民政局联合市级12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目前有4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中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和管理的有120个。记者 张端
学有所教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是党的十九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新使命。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我市精准发力破解“上学难”问题,推广“名校+”办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2017年,全市启动12所新建学校项目,将增加学位2万个。目前,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42.2%,三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60.2%;创建省级示范高中30所、标准化高中135所,优质高中占比达到86.54%,省示范高中实现了涉农区县全覆盖。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学区教师交流补助政策,率先开展“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实施大学区名师导航工程,全面实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每年有近6200名教师、校长在城乡、校际之间转任交流,促使更多的好校长、好老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我市通过巩固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果,推广“名校+农校”“名校+薄校”“名校+新校”办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同时,我市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认真实施13年免费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38.9万名。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全面推行小学低年级“弹性离校”制度。全市小学参与学生达到11.1万人,参与率达到40%。 记者 司文
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