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护航,让企业安心发展(干部状态新观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4.09.2020  14:01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围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市调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充分用好法律专业力量,为企业困解难,助力企业防控风险,坚定发展信心。

  窗外,艳阳高照,蝉鸣不断;屋内,双方对坐,相视无言。

  一方是重庆九龙坡区一家民营机电企业,一方是机电企业的客户。起初双方合作良好,但后来客户拖欠货款,几经催促还差6万多元。无奈之下,他们找到了九龙坡区浙江商会。在区工商联的统筹协调下,一支由律师及法院、司法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解团打破了僵局。“调解员依法依理耐心劝说,最终促成双方签订了协议。”该机电公司负责人愁眉舒展。

  助力防控经营风险、提供高效专业服务、护航企业稳步发展……重庆调动多部门力量,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甩掉包袱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一名法律顾问,排查经营风险

  “报名超过两年半,还没来学车的学员有多少?

  “大概有几十名。

  8月4日,重庆市司法局派驻企业的律师杨光和同事以法律顾问的身份,提醒重庆福源驾校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对这部分学员作出提醒,以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近年来,像杨光这样帮助企业排查风险的法律顾问正成为“标配”,借助他们的专业法律意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得以尽早化解发展风险。

  此前,杨光带领的律师团队,在为重庆另一家民营企业做法律服务时了解到,该企业计划花费1.2亿元,投资兴建两栋楼用于扩大经营规模,并已经与建设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风险防控可不能马虎。”杨光团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发现该地产项目存在商业住宅配比与规划不一致、合同主体部分缺失,以及合作方部分资金来源存疑等问题,存在较大风险。

  在得到律师出具的《尽职调查报告》和《法律意见书》后,该企业中止了原定投资计划,及时规避了风险和损失。事后企业了解到,该地块的开发一波三折,债务纠纷不断,建设方如今还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熊世明介绍,今年上半年,重庆组建了市、区(县)两级123个民营企业律师服务团、“园区行”法律服务团、助企抗疫公益法律服务团,通过远程办公、在线咨询、网络推送、上门走访等形式,共为108个园区、6349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各法律服务团审查、评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制度9300余件,提出风险提示和法律建议8100余条,为企业纾困解难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提供了有效帮助。

  未雨绸缪,防控风险。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书》,梳理民营企业经营10个方面53个具体法律风险点,为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一份检察建议,保护市场主体

  防范是一方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民企陷入纠纷、牵连诉讼仍不可避免。为打造更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有关部门用心给予帮助,细心延伸服务。

  在重庆一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做监察部长多年的李晓(化名)去年初遇到一件事。他所在企业的一名高管利用职权,借商户入场、店铺到期续签合同、品牌调整等机会,向品牌商家大肆索取贿赂。

  “公司因此信誉下降,经济利益也遭受很大损失。”更令李晓头疼的是,嫌疑人被逮捕后,迟迟不认罪。“零口供,怎么办?”承办此案件的重庆渝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樊鹏飞没有放弃,与公安机关、企业反复沟通,最终找到了嫌疑人的犯罪证据,其索贿金额也从154万元增加到541万元。面对确凿的证据,嫌疑人主动写下悔过书,认罪认罚。

  案子破了,渝北区检察院的工作却不止于此。这样的案件为什么会发生?如何避免?带着疑问,樊鹏飞和同事们来到企业深入调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与商家的沟通、强化职工法治意识……检察官们一一给出详细建议,并将这家企业列为渝北区检察院的定点联系企业。

  “同一个写字楼,为什么频频发生盗窃案件?”一宗盗窃案告破后,一份来自渝北区检察院两江新区检察室的检察建议摆在了该写字楼物业公司的案头。“应当建立有效的巡防、培训制度……”物业公司按照建议加强安全保障,堵漏功效立竿见影。

  今年,重庆市检察系统开展了“保护市场主体,护航民营经济”专项行动,出台了“稳企17条”,对涉及企业的案件进行标识和经济影响评估;充分运用检察建议,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经营风险;会同侦查机关加大追赃挽损力度,最大限度为受犯罪侵害的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也是其中内容,我们会尽力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扶持政策。”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次创新执行,解决债务纠纷

  “明明已经胜诉了,可企业应得的钱还没到手。”前段时间,一个涉及多家中小微企业的执行案件,让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徐红忙个不停。

  重庆某地产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涉及相关的抵押权人、工程款优先权人、首轮查封的一般债权人共23个“债主”,本息共计7.55亿元。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大可将涉案房屋、土地、烂尾楼‘一拍了之’,但所得价款完全不够偿还债权人。”徐红感到很为难。

  一边是难以处置的资产,一边是多家民营企业要保住的资金链,怎么办?法官们想了不少法子,仅债权人会议就召开了11次。最后,有着多年办理破产案件经验的徐红决定从“执行中的破产重整”上想想办法。

  刚开始,不少债权人不信任法官,也不同意这样的处理方式。摆法条、举例子、谈风险……徐红跑了不少路,也吃了不少闭门羹,债权人终于同意以债入股成立一家新公司,并整体受让该涉案项目,同时负责该项目的整体运营。

  之后,涉案项目所在地潼南区政府又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相关手续审批,允许企业缓交税费……如今,这座曾经的“烂尾楼”已变成漂亮的花园小区。当时强烈反对处置方案的债权人拉着徐红的手,不停地道谢。

  为了打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高院创新构建“1+X”民营经济司法保护体系,建立法律风险提示回访、“法律风险点+典型案例”提示、民营经济司法保护督查等制度机制。此外,重庆市统战部进行“民企百日大走访”,与司法部门共同梳理企业遇到的法律难题;检察院与多家银行协作,为企业纾困解难。

  (刘政宁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 2020年09月14日11版)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