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换花样朋友圈“杀熟” 如何远离传销陷阱
传销是社会毒瘤。从2005年我国颁布施行《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至今年9月底,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机关共查处传销案件21904件,案值62.38亿元,罚没金额9.9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251件,移送涉案人员9668人。
这是记者4日从国家工商总局和商务部共同召开的《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获悉的。
传销在一些地区仍呈多发频发态势,局部地区问题还比较严重。传销为何成为我们身边“打不死的小强”?
警惕!传销穿上“新衣”
朋友圈被利润高昂的微商刷屏?上网不时遇到“点击即返利”的网页?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传销也穿上了“新衣”。
——形式改变。与以往我们熟悉的卖商品、“拉人头”、控制人身自由、强制发展下线的传销老手法相比,工商总局竞争执法局(打传办)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传销形式正在发生改变。以往是传商品,现在是传虚拟的概念,以“资本运作”“连锁销售”“电子商务”“原始股投资”“基金发售”等为幌子从事传销活动,即便有实物也只是当作道具而已。
——模式多样。除了以往拉人头异地聚集式的传销,网络传销正在悄然疯长,具有扩张迅速、无地域、隐蔽性更强等特点。如2012年打掉的江西精彩生活特大传销案,调查发现,2010年5月交7000元以上入门费的传销人员有2818人;到2012年4月,传销人员就达到12万之众,发展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手段翻新。“除了以往的用粗暴胁迫手段对待被骗人员外,现在多是采取家庭式温情管理,逐步引诱人就范。”这位负责人说,“他们将人骗到异地后,一般先是有专人陪着玩,生活上极尽热情照顾,用行为感化你,使你有认同感后,才开始洗脑培训,使人一步步掉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陷阱。”
——隐蔽性强。以往的传销人员多为集中居住,明眼人很容易发现这些聚居的人是传销人员。现在传销组织则更多在分散的单元居住,尤其是传销组织头目多是异地操纵指挥,难以发现。同时,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加强紧密联系和控制,有些下线只通过网络联系上线,根本没见过上线的面。
奇怪!为何像着了魔
传销犹如过街老鼠,但为何还有很多人像着了魔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央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教授苗月新分析,传销之所以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非法传销组织盗用了合法直销的名义,套用直销的运作形式,容易迷惑人。一般老百姓对于传销和直销不太能分清,因而非法传销从形式上很难被老百姓识别出来。
工商总局的这位负责人介绍,传销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组织者往往打着各种旗号,谎称国家“暗中支持”,甚至伪造公文,显得冠冕堂皇,增加可信度。比如今年电信企业正在大力推动4G业务,就被一些传销组织利用。河南郑州市的传销团伙就以推广联通“4G”业务为名,开设网络商城,声称会员交纳9999元会费即可成为会员,再利用网站蛊惑会员发展下线,计酬返利。
其次,传销组织者深谙一些人梦想“一夜暴富”,急于发财的心态,对参与者实现精神控制,频繁给下线“上课洗脑”,找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讲自己的“发家致富”心得,让不明真相的参与者羡慕不已,并且努力效仿。一些利用朋友圈传销的上线经常“晒”自己的高额收入,就是为了成为下线“学习的榜样”,不断激励其继续发展下线。
从传销参与者角度看,由于这些人都交纳了一定的“入门费”,即便有些人识破了骗局,但因为前期“投入”没有得到回报,为了捞回本钱,他们开始“揣着明白装糊涂”,去骗更多的人,有的甚至骗亲人、朋友。
■为您支招
如何远离传销陷阱?
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的专家给您支招——不管传销组织如何伪装自己,只要同时具备以下两点就可以断定涉嫌传销:一是让你交纳一定资金或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加入资格——“交入门费”;二是让你发展他人加入其中,形成上下线的层级关系,并以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所交纳的资金或者销售业绩为计算报酬的依据——“拉人头”。
发现传销组织怎么办?
如果被亲戚朋友骗到外地,他不谈工作、生意,只是游山玩水,还提出要看你的身份证、借用你的手机……一旦发现情况不对,一定借机逃脱。如果发现传销证据,应及时举报。
如有亲戚朋友被骗往异地从事传销,首先要尽力劝其脱离传销组织。若劝说无效,则要设法弄清详细地址,及时举报。
如果发现传销行为,或是传销受害者,应当积极收集有关线索,包括详细地点、传销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的住所、传销方式、宣传材料等,并尽快报案。
大学生或农民等外出打工时,要记好当地公安、工商机关举报电话,以备急需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