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种鸟类浐灞越冬 中华攀雀首现西安
冬季以来,包含白琵鹭、白尾鹞、红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30余种类别的数千只候鸟来浐灞越冬,首次在西安发现的被称为“鸟类建筑师”的中华攀雀也喜迁新居,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浐灞生态区栖息,形成了一道百鸟齐飞的景象。
20余只“鸟类建筑师”乔迁浐灞
最近天气寒冷,30多种千余只候鸟来到了水丰草美、食物充足的浐灞越冬,中华攀雀也首次身现其中。中华攀雀2015年4月曾在陕西蒲城被发现。这次在湿地公园发现20余只中华攀雀,刷新了湿地公园鸟类观测记录,同时刷新了浐灞生态区鸟类名录,在整个西安地区也尚属首次。
被称为“鸟类建筑师”的中华攀雀体型纤小,冬季见于平原地区,喜欢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生态浐灞吸引数千只候鸟定居
浐灞生态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鸬鹚、大白鹭、绿翅鸭、红头潜鸭等鸟类来此越冬。经观测,2015年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冬季越冬鸟类共计8000余只次,比去年同期增加2883只次,观测还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琵鹭、白尾鹞、红隼等。
候鸟种类的增加离不开科学、细心的人工养护。据了解,浐灞生态区注重日常观测,密切关注候鸟来园时间、栖息地点、数量、外出觅食时间等动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在湿地公园等地设置投食点,每周分两次在动物救助站、湿地北码头等地点投放玉米、大米等食物,为候鸟提供食源补给。另外划定观鸟区,在蒹葭南湖东西两侧开辟观鸟区,避免游人过近观鸟惊扰鸟类活动,保护鸟类栖息环境。
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浐灞生态区从最初的清淤、恢复河道、防洪建堤、植树种草开始,到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浐灞生态区从河流治理、生态建设入手,成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的经典范例。鸟类从2005年的63种增加到如今的200多种,2015年冬季来湿地公园越冬的候鸟已达30余种,苍鹭、白鹭、白骨顶鸡及大雁等珍贵鸟类都选择在这里栖息,浐灞生态区已成为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