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明确指出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之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围绕这一基本国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施工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文件和标准规范,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倡导建筑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经营,把改善环境当作拓展生存空间和提高竞争力的机会,铸造中国建筑业的绿色竞争力,提升包括混凝土行业在内的建筑业内相关产业的节能环保水平,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2014年4月16日,为规范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并满足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2014),对预拌混凝土生产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行和持续发展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2014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此次环保法在修订中,明确了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和应对、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的衔接、完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等内容,将成为混凝土行业碳排放等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基础。这也意味着混凝土行业的节能门槛、环保门槛将进一步抬高,环保节能的理念将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渗透进混凝土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主持编写《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等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套标准规范。绿色低碳是混凝土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混凝土行业产业规模及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世界混凝土年产量的50%,混凝土工程规模及混凝土行业的从业人数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混凝土行业实现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利润总额接近600亿元,均创历史最高和最好水平。其中,预拌混凝土企业截至2013年底,已超过7000家,年总产值近5000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接近45亿立方米,年实际产量达到17.3亿立方米。同时,混凝土制品行业在国家推进建筑产业化政策的拉动下,利好信息不断释放,正成长为社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凭借高精度、高技术含量、高科技附加值产品的不断开发、应用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房地产投资放缓的环境下,行业仍然在2013年实现了超过15%的增长速度,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水平显著提高,在保障房建设和住宅产业化建设中,与预拌混凝土行业互相补充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我国建筑施工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4年,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速放缓时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同比提升至7.5%,经济企稳态势较明朗)。4月份以来,国家出台实施的一系列“微刺激”、“稳增长”措施已初见成效,6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从5月份的16.9%回升至17.9%,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给混凝土行业带来的压力。从全国范围来看,混凝土的产业规模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除个别地区负增长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均实现了有序增长,但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走到了一个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里程碑式节点之上。
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随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绿色施工的要求,建筑市场对混凝土的品质指标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现代混凝土材料向着高强、高流态和高耐久等绿色高性能方向发展。因此,能否提供满足各种工程结构技术要求的混凝土,并在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满足节能环保、循环发展的要求,既是对混凝土企业的技术储备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未来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混凝土行业发展仍不平衡,一边还没有推广应用到位,一边已经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背离了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因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在政策设计上加以控制,建立新的企业绿色低碳生产评估审批制度,规范绿色低碳混凝土行业准入条件和验收标准,从源头上提升全行业绿色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并为绿色低碳混凝土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用一定范围内的强制推广或优惠政策,保障绿色低碳混凝土生产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同时,依靠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及各省市协会等行业协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为混凝土企业生产绿色低碳混凝土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
科学管理是绿色发展的保障
面对新的产业环境和发展模式,混凝土行业新一轮的发展必须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相关政策规范的要求,从企业价值定位、业务模式定位、人才经营模式定位、企业资源定位等角度进行创新,在内部的组织模式、人才战略、创新体系建设、技术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提升,把暂时的困难当作行业发展的机遇,把相对的不足转化为企业提升的空间,通过全面实现绿色生产,积极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培育和打造我国混凝土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我国混凝土行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混凝土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户管理等各个方面,虽然当前我国混凝土行业生产工艺装备在不断进步,但许多企业管理水平并没有取得同步提升。受专业人才缺乏和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限制,许多混凝土企业仍然习惯于沿袭过去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以大量需求拉动行业发展的时期,尚可差强人意,而在强调精细化管理的今天,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混凝土企业智能化自动操作系统,数据自动采集、存储、传输系统,车辆自动排位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材料管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与自动化,使繁琐的管理工作由计算机代替完成,使之更科学、准确。
诚信为本恪守社会责任
近年来,由于局部地区混凝土行业产能增长过快,市场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的缺失,部分混凝土企业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采取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恶意竞争手段,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给建设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必然导致市场环境的恶化和行业整体形象的歪曲,影响到全行业的共同利益。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依靠行业自律,自觉规范市场行为,坚持诚信经营,共同抵御经营风险,有效制止企业竞相压价、垫资供货引发的恶性竞争,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以循环发展实现企业与行业的共同发展,以诚信经营恪守企业的社会责任,立足长远,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混凝土行业要紧紧围绕绿色生产这条主线,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牢固树立绿色、责任、和谐、共进的行业理念,建立健全混凝土行业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涵盖混凝土行业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标准和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动态监管,着力规范行业市场秩序,完善交易机制;支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向规模化、多元化的领域发展,鼓励更多的混凝土企业上市;进行适度行业布局引导,根据我国东西部地区及城乡地区混凝土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规范和适度抑制发展过热地区混凝土行业继续扩大产能,扶持和引导混凝土行业发展不足地区产能增加,促进企业在适应区域性、多样性及个性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有序竞争、共赢发展的市场格局。
混凝土材料是当今世界最具生命力的建筑材料,但混凝土材料的生命之树也无法生长在无知的荒漠之中,其生命力的展现离不开科学的生产与使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呵护。在这个过程中,混凝土行业要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重任,要通过加强各级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帮助企业解决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减轻负担,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为全面实现混凝土行业的绿色生产、展现混凝土材料强大的生命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