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秦岭“精灵” 你我携手同行
核心提示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省动物研究所最新统计,秦岭分布有各类脊椎动物848种。其中鱼类123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41种,鸟类521种,兽类144种。
为了让大家认识秦岭野生动物,了解这些秦岭“精灵”的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本报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秦岭兽类野生动物介绍给大家,以唤起大家共同保护秦岭、关爱野生动物的意识和热情。
大熊猫 赵纳勋摄
大熊猫
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然而却是典型的素食动物。它的食物主要以竹子为主,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米至2600米的深山密林中。秦岭山区大量分布的秦岭箭竹、巴山木竹等竹子为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陕西秦岭山区有野外大熊猫345只,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段的周至、太白、留坝、洋县、佛坪、宁陕、宁强等县,分布区面积约为3606平方公里,从东往西分为平河梁、天华山锦鸡梁、兴隆岭、牛尾河桑园坝、太白河以及青木川6个局域种群。特别是兴隆岭—太白山一带,是全国大熊猫密度最高、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
秦岭大熊猫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大熊猫。在秦岭,多次发现体色为棕白色的大熊猫,相较于其他大熊猫,秦岭大熊猫的吻短、头圆,腹部体毛呈棕色等特征,被认为是一个新的亚种,即大熊猫秦岭亚种。
大熊猫喜欢凉爽清静,当气温超过25摄氏度时,便会出现气喘难受的症状。然而冰天雪地零下十几摄氏度,大熊猫却不畏严寒,在雪地里打滚嬉闹。大熊猫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吃,一只大熊猫每天能吃掉20多公斤竹子。为了节约能量,大熊猫尽量减少活动,所以总是显得懒洋洋的。每年2月下旬至4月初,是大熊猫恋爱季节,7月至9月是大熊猫分娩期。大熊猫一般每胎1只,偶尔也有2只。
目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要针对秦岭大熊猫的局域种群分化、个体识别、小种群保护以及种群安全防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探寻野外大熊猫生存面临的风险和解决方案。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金学林)
金丝猴 何鑫摄
金丝猴
秦岭金丝猴为川金丝猴,隶属于灵长目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常栖息在环境寒冷且潮湿的陕西秦岭等海拔1500米至3300米的高山森林中。据秦岭金丝猴行为生态学研究团队负责人、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研究发现,秦岭山区生活的川金丝猴有39群,数量在4500只至5500只,主要分布在陕西周至、佛坪、洋县、宁陕、太白等5县。
金丝猴社群一般由100只至300只个体组成,庞大的社群由多个一夫多妻家庭单元和全雄单元聚合而成,形成了类似于重层社会的体系。该物种每两年生一胎,一胎一仔,9月至11月为交配期,次年3月至5月产仔,孕期6个月。雌性金丝猴的性成熟早于雄性,雌性约4岁,而雄性为7岁。金丝猴为杂食性动物,主要取食树叶、树皮、嫩树枝、花、果实,偶尔也取食昆虫、鸟和鸟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经过20余年的跟踪观察,李保国团队已初步揭示川金丝猴的栖息地选择、社会组织结构以及适应性进化等种群特征,为物种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研究的同时,该团队也一直致力于改善金丝猴栖息地环境和提升物种的公众知名度。为此,李保国教授带领团队不仅在栖息地内的废弃道路上坚持植树14年,切实为金丝猴的活动搭建廊道,同时在公众科普教育等方面推陈出新,优化拓展了传播途径与科普方式,极大提升了公众对野生动物的认知水平与保护意识。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赵海涛)
羚牛 蔡琼摄
羚牛
羚牛是秦岭中体型最大的草食性动物,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分为秦岭亚种、四川亚种、不丹亚种和指名亚种4个亚种。其中秦岭羚牛是体型最大、毛色最为亮丽的一种,成年雄性毛色金黄,又被称作“金毛扭角羚”。
羚牛通常栖息于海拔1200米至3500米的秦岭山区,多见于亚高山(或高山)混交林、针叶林及灌丛草甸带中,是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动物之一。秦岭山区羚牛数量约为5000头,主要集中在陕西的太白、佛坪、周至、洋县、宁陕、柞水、镇安等县,分布区面积约为3230平方公里。
羚牛通常集群活动,家群是羚牛集群的基本单位,一般平均群体大小为10头左右,也有40头至50头的大群。羚牛取食广泛,以各种新幼枝芽、树皮、青草、籽实和竹叶等为食,采食的植物种类多达100余种。羚牛有一个特殊的习性——嗜盐,它们通过舔食含盐分较高的泥土来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雄性羚牛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5岁至6岁,雌性则为4岁至5岁。每年7月至8月为主要繁殖期,繁殖期成年雄羚牛之间会发生激烈争斗,胜利者才能与雌性交配繁殖。羚牛孕期约9个月,于第二年的1月至4月间产仔,每胎1头。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要针对秦岭羚牛食性、栖息地、繁殖生物学、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道路建设对羚牛的影响等开展研究。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张洪峰)
林麝 毛林森摄
林麝
林麝又名香獐,属国家Ⅰ级和世界濒危的重点保护物种。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属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素有“软黄金”之称。
林麝多栖息在海拔1000米至38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树叶、草、苔藓、地衣、嫩芽、细枝为食。林麝晨昏活动、怕热不怕冷、听觉灵敏,活动路线和排便排尿地点固定,在生活区域内的树干上蹭尾标记,当遇到危险逃离,数日后仍会回到原生活区域内,过去猎人称其“舍命不舍山”。
林麝雌雄均无角,雄麝上犬齿呈獠牙状;雄麝用其巨大的麝腺吸引配偶;母麝怀孕期6个月左右,每胎1仔至2仔;幼麝3个月至4个月断奶,2年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岁。
历史上林麝曾经是广布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多数地方。雄麝所产麝香极其名贵,由于利益驱动的过度猎捕和人为干扰导致野生林麝种群数量减少,现仅集中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和西藏,其中陕西省主要集中分布于秦巴山区和陇山地区。
为响应国家号召,解决麝香资源紧缺,我省大力开展野生林麝人工养殖。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以王艳为主任的林麝保育创新技术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林麝养殖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该团队承担实施的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归取得成功,被誉为世界拯救复壮林麝野生种群、促进基因交流的新探索、新尝试。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杨超)
金钱豹 蔡琼提供
金钱豹
金钱豹又称花豹,身长1.7米至2.9米,体重37公斤至90公斤,是食肉目大型猫科动物,头圆、耳小、四肢强壮。因其浑身棕黄而遍布黑褐色金钱花斑,故名金钱豹。金钱豹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环境适应能力强、行踪隐秘、独居,夜行性,善于爬树和游泳,具有很强的领地性。
金钱豹的猎物主要有斑羚、野猪、野兔,但亦会捕猎鸟类、鼠类、两栖爬行动物等。在猎物缺乏时,它也会捕猎家畜。
金钱豹曾广泛分布于秦岭山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林区采伐作业等人为活动,金钱豹已呈现濒危状态。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各个保护区的大力巡护和积极监测,金钱豹的数量和活动区域在逐年增加。金钱豹是秦岭山区的顶级捕食者,只有生态环境中有足够的猎物保障才能使它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近年来陕西生态保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目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要通过自动红外相机、野外样线调查、遥感卫片等GIS技术的应用,针对秦岭地区金钱豹的种群分布、个体识别、栖息地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探寻金钱豹野生种群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封托)
斑羚 蔡琼摄
斑羚
斑羚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是秦岭中偶蹄目草食性动物,形似山羊,但颏下无须,通体青灰色。斑羚是典型的林栖型兽类,栖息生境多样,常见于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是大熊猫同域分布的伴生动物之一。
根据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秦岭山区斑羚数量约为5万只至6万只,主要集中在南郑、西乡、宁强、镇巴、汉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洋县、佛坪、城固、勉县、略阳、凤县、留坝、石泉、宁陕、太白、周至、眉县、长安、华阴、华州、潼关、柞水、镇安、山阳、洛南、陇县等地,分布区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现已在主要分布区域内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
斑羚一般早晚觅食,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以及苔藓等为食,常到固定的地方饮水,有季节性迁移。早春到5月斑羚以林间的苔草等为食,夏季以蒿等草本植物及胡枝子等灌木的树叶、嫩枝芽为食,冬季以干草和树木的嫩枝及苔藓、地衣等为食。斑羚一般在1.5岁时达到性成熟,冬季发情交配,雄性之间争雌现象十分激烈,妊娠期约6个月,第二年的5月至6月产仔,每胎1仔,偶有2仔。
目前,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要针对斑羚生境选择、分布、迁移、道路阻隔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探索斑羚的保护对策。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张洪峰)
黑熊 王程亮提供
黑熊
黑熊属食肉目熊科,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秦岭山脉是我国野生黑熊的重要分布区,目前已不足1000头。
黑熊是典型的森林动物,常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秦岭,黑熊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脊的中西部地区,范围包括太白、眉县、城固、留坝、鄠邑、周至、佛坪、宁陕、洋县、勉县、凤县、镇安等县区,分布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
秦岭黑熊有冬眠习性,通常选择在大树的树洞、岩洞和地洞等地建立巢穴。黑熊在秋季会大量进食,并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整个冬季蛰伏洞中,自动降低体温、心率,处于半睡眠状态,直至次年3月至4月出洞。
黑熊的嗅觉和听觉非常灵敏,顺风可闻到半公里以外的气味,能听到300步以外的脚步声,但视觉差。黑熊可以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也能像人类一样坐着,但行动谨慎又缓慢,很少主动攻击人类。黑熊通常在晨昏活动,平时独居,交配期雌雄一起活动,生殖期结束后,雌雄分开。每年6月至7月发情,次年2月至3月产仔,每胎1只至3只,2只居多。3个月后,幼熊可以和母熊一同行走活动。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在汉中佛坪和安康等地利用红外相机对野生黑熊的种群、栖息地以及威胁因素进行动态监测,以期为陕西黑熊以及其伴生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王程亮)
鬣羚 资料照片
鬣羚
鬣羚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是秦岭中偶蹄目草食性动物,其角像鹿、蹄像牛、头像羊、耳像驴,俗称“四不像”。鬣羚通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到高山悬崖,常在林缘、灌丛、针叶林及混交林中活动,喜欢出没于草丛、乱石山崖,是大熊猫同域分布的伴生动物之一。
秦岭山区鬣羚主要集中在陕西的洋县、佛坪、南郑、城固、勉县、西乡、宁强、略阳、凤县、镇巴、留坝、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陇县、太白、周至、柞水、镇安等地,数量约为1.9万只,分布区面积约为3.37万平方公里。
鬣羚取食各种植物的嫩枝、树叶及菌类、松萝、苔草等,采食的植物种类多达100余种。在食物缺乏的深冬和早春时节,鬣羚也啃食华山松的树皮,但植物的叶和当年生枝条是其食物的主要成分。受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影响,鬣羚和羚牛“食谱”的重叠程度很高,全年共同采食的植物约有60种。
鬣羚性成熟期在2.5岁至3周岁,每年的9月至10月发情交配,雄性之间有争斗现象,妊娠期8个月,第二年的5月至6月产仔,每胎1仔,哺乳期1年左右。(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张洪峰)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