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信息化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 山村小学焕新颜
大坪初小与浮山小学进行专递课堂对接(闵任之 摄)
新华网武汉3月1日电(闵任之)2月25日,是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大坪初小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30岁的校长郑远在国旗下为全校49名学生宣读着新学期的寄语。随着去年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全覆盖,郑校长对新学年的教学充满信心。
这个坐落于深山中的小学,容纳了周围4.5公里范围的小学生。由于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多年来,教育条件十分落后,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教学设备的配置,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郑远说,“虽然目前我们只有4名教师,但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解决了农村缺乏专业老师的困难,学生也享受到了与城里一样的教学资源。”
记者走过教室外的走廊,耳边传来网络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大坪初小老师何晓芹说,“每周都会设有6节与城里浮山小学的网络专递课。有些教不好的课程,都可以通过视频与城区小学的老师进行连线教学,教学资源能够进行下载和共享。不仅如此,每个教师都配有教学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校园内也覆盖了网络信号。”她认为利用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水平的差距在逐步弥合。
这些变化让学校变得有活力起来。一二年级复式班的班主任陈易深有体会:复式班的人数从6人增至了13人,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了起来,胆子大了起来。
据咸安区教育局副局长何红辉介绍,在咸安区类似于大坪初小这类信息化建设学校有128所。咸安区已经投入专项资金6600万元,建成计算机教室86个,学校共同体12个,“同步课堂”28个,“班班通”1277个。
何红辉说:“这座偏远学校网络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划和指导。它们建设的垄上数字学校,采用了同步混合课堂和同步专递课堂以及多媒体课堂等教学模式全面支持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课。”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一直在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在湖北、四川等地方开展信息化精准扶贫试点。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继新介绍说,在湖北省内,中心选择了咸安区作为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验区,建成了“基于网络、实体运行、两级管理”双轨混成数字学校。并形成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章程与应用推进规划,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和帮助农村教学点彻底解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目前中心已经在咸宁和恩施多个教学点投入了双轨混成数字学校实验区建设,并探索全省推广的可能性。
两会在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也为农村教育信息化进行着深入调研。马敏认为,现在农村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缺乏,利用信息化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利用“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来构筑精准教育扶贫的立体化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实现信息化和教育扶贫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