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现实版“借鸡生蛋” 延安助老区群众加速脱贫
新华社记者 李勇 姜辰蓉 梁爱平
在革命老区延安,俗话说的“借鸡生蛋”得到现实的演绎。合作社借鸡给农户,农户养鸡下蛋,合作社按照1元1个的价格回收。这一短平快的合作形式,有效助推贫困户加速脱贫。
正值盛夏时节,烈日当空,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交口镇下吕家塬村,55岁的刘学金再次到鸡舍里添些水和食料。家里养的这100只鸡,是刘学金的命根子,每年能为他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
下吕家塬村位于延长县的山沟里,刘学金家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患病,三个儿女年幼,只靠他一人种田。说起过去,刘学金叹道:“家里没有什么收入,但还离不了人照看,我也不能跟别人一样外出打工;想搞点养殖,连几百块钱也拿不出来,光景难过下去。”
8年前,有人找上了刘学金,说要“借”给他50只鸡养,鸡生了蛋,按照每个蛋1元的价格上门收购。“虽然都说借鸡生蛋,但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半信半疑开始养鸡,当年这些鸡就为刘学金带来了几千元的收入,这下老刘感到自己抱上了“金蛋”。
刘学金逢人就说养鸡好,在他的带动下,下吕家塬村先后有13户人家也开始养鸡。现在,刘学金不仅想自己扩大养殖规模,还成了村里人养鸡的“技术指导”和“监理”。
当年找到刘学金的人是张春谱,延长县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就是今年51岁的张春谱搞起来的,他的合作社目前已经有500多户社员,覆盖到延安市延长、宜川、延川3县的6个乡镇42个村组。
倒逼出来的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 李勇 姜辰蓉 梁爱平
在革命老区延安,俗话说的“借鸡生蛋”得到现实的演绎。合作社借鸡给农户,农户养鸡下蛋,合作社按照1元1个的价格回收。这一短平快的合作形式,有效助推贫困户加速脱贫。
正值盛夏时节,烈日当空,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交口镇下吕家塬村,55岁的刘学金再次到鸡舍里添些水和食料。家里养的这100只鸡,是刘学金的命根子,每年能为他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
下吕家塬村位于延长县的山沟里,刘学金家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患病,三个儿女年幼,只靠他一人种田。说起过去,刘学金叹道:“家里没有什么收入,但还离不了人照看,我也不能跟别人一样外出打工;想搞点养殖,连几百块钱也拿不出来,光景难过下去。”
8年前,有人找上了刘学金,说要“借”给他50只鸡养,鸡生了蛋,按照每个蛋1元的价格上门收购。“虽然都说借鸡生蛋,但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半信半疑开始养鸡,当年这些鸡就为刘学金带来了几千元的收入,这下老刘感到自己抱上了“金蛋”。
刘学金逢人就说养鸡好,在他的带动下,下吕家塬村先后有13户人家也开始养鸡。现在,刘学金不仅想自己扩大养殖规模,还成了村里人养鸡的“技术指导”和“监理”。
当年找到刘学金的人是张春谱,延长县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就是今年51岁的张春谱搞起来的,他的合作社目前已经有500多户社员,覆盖到延安市延长、宜川、延川3县的6个乡镇42个村组。
倒逼出来的新模式
陕西省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郝润平说,老张的二海合作社能够这么有生命力,带动几百户农民脱贫致富,是因为其不仅抓住了市场机遇,打出了“有机蛋”的品牌,还在于它和国家“精准扶贫”中帮扶弱势群体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劳动能力弱、体力差、身体有残疾、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等,这样的弱势群体在贫困人口中占了大多数,但又不属于兜底扶贫的范围之内。贫困人口中的60%都是上述情况,这一部分人群是扶贫工作中最难扶持的。”郝润平说,“而二海的这种‘借鸡生蛋’的合作社模式,正好符合这一需求。不出院子、不出村子,就能挣钱。”
今年,延长县政府还设立专项资金,对新发展的养殖农户每户补贴1000元至3000元,给二海合作社10万元的奖励。
张春谱介绍,今年鸡苗的培育数量将由去年的1万只增加到2万只,越来越多的农户有意愿加入。
“一个人的失败”变成了几百户人的“多赢”,张春谱更有信心把合作社发展壮大。“我们本身就是合作社,就是需要发动和带动农民,只有农民都参与了,我们合作社才能发展壮大。社员越多说明我们的管理模式是成功的,也说明农民挣到了钱。”张春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