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但是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一是对社会的贡献,二是健康的生命。环境是影响人的健康的重要因素,而人的一生几乎有2/3的时间是在住宅或与住宅相关联的环境中度过的。所以,居住健康对于生命的价值至关重要。”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有感而发。
健康住宅是一种居住理念
2014年10月6日是第29个“世界人居日”,联合国把“来自贫民窟的声音”确立为主题,以唤起人们对居住环境和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基本权利的关注。
对此,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认为,“住”自古就是民生之重,“健康人居”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而在刘志峰看来,居住健康的内涵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建立在人与自然融合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上;三是建立在消除或减少各种化学物质残留物对人的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四是建立在人的生理健康的基础上;五是建立在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六是建立在对人的不同生命阶段适应性的基础上;七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首先是要改进住房建设中应用的材料,其次是要改进住房建设中使用的各种部品的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最后,要改进住房的建造方式,特别是要开展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实验,将工厂搬到现场,包括可自动升降的空间建造平台、可自动合模开模的模板模架体系和混凝土浇筑养护系统,以及剪力墙钢筋笼和保温装饰一体板等工厂化的部品部件,将标准化产品设计、机械化现场施工和工厂化部品生产连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工业,即所谓的“移动造楼工厂”。此外,还要改善住宅的规划设计。在推进健康住宅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到老百姓的支付能力,必须把采用适用技术、适用材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必须把住房性能的改善与经济性有机结合起来,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收益。
赖明表示,从我国目前健康人居技术与绿色建筑的技术与装备来看,一些核心技术并未被掌握,大部分热泵压缩机技术、建筑产业化技术等关键环节还需引进。另外,对现有健康人居技术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也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判断。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些健康住宅名不副实,沦为营销口号;一些健康住宅过度超前,热衷技术堆砌而缺失理性选用;过于概念化和粗放型的能源规划,盲目追求超低能耗,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保护生命是住宅发展趋势
根据各国发展规律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计算,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营养、健康需求会有一个跳跃式发展,必须发展一整套营养健康产业来与人们的需求相配套。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6093美元,包括健康住宅在内的健康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景广阔的市场正能量。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城镇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发展健康住宅产业,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居住质量,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专家指出,室外大环境的治理预计需要20~30年的时间,开发商此时应首先将重点放在室内健康要素的提升上。“2003年‘非典’爆发后,健康住宅的概念曾特别热,很多项目一窝蜂要申报健康住宅。目前开发商对健康住宅不太热衷的原因,是目前的健康住宅标准是建议性的,而非《住宅设计规范》这类强制性的最低标准。同时,购房者对这些技术要求并不了解,再加上近年来楼市火热等因素,开发商做健康住宅就全凭‘个人觉悟’了。”
因此,谈及今后的健康住宅发展,赖明建议“要以绿色建筑促进健康住宅发展,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同时,还要加快健康住宅产业规划和标准的制定步伐。”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则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建筑工业化理解为预制混凝土(PC)技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的激励政策都是针对PC制定的。实际上,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而且,PC既有明显的优点,也有特定的适用条件,未必能完全满足健康住宅的需求。此外,没有部品部件的参与,建筑只能称为工业化,而不能称为产业化,健康住宅若想得到真正发展也同样缺少足够的支持。(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