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中国” 交大一附院科技创新的“梦之路”

17.03.2015  11:30
            《陕西日报》2015年3月17日 (记者 李龙飞 车喜韵 )题:打造“健康中国” 交大一附院科技创新的“梦之路”

            将动物器官脱掉原有的细胞,种植上人体自身的干细胞,经过悉心培养,便能生长出新的肝脏、肾脏,替代衰竭的器官,且基本没有排异反应。
            在病人的肚脐上开一个直径仅2.5厘米的小孔,将视频、牵拉、电刀三个机器人依次放入腹腔,并用磁力进行牵引、固定,就能进行肝胆外科的手术,比传统的腹腔镜手术还少两个创口,可以部分替代售价达1000万美元的达芬奇手术系统。
            这些外科医生的梦想,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攻关下,正逐次成为现实。而以“外科梦工场”为代表的一附院医疗工作者,将医教研相结合,在技术研发和体制创新方面,走出了独到的“梦之路”,为“健康中国”做出扎实的努力。

“梦工场”:临床中实现梦想
            3月2日,记者与马锋骑着电动车来到交大医学部西南角一个偏僻的院落中,这里放着各类饲料、养着大白兔等各种实验动物。在一个老仓库改造成的大房间中,2010年6月“外科梦工场”成立时从一附院仓库中“淘宝”得来的无影灯、购买的麻醉机已经十分古旧。在读的硕博生正在繁忙地做研究,“梦工场创业竞渡墙”上,各个学生的实验、论文情况一目了然。
            “现在条件已经好很多了,学校、医院也给了很大的支持。”马锋是西安交大先进外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办公室主任,也是“梦工场”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研究所的所长,是马锋的导师,交大一附院肝胆病院副院长吕毅。
            早在2000年,一附院开展肝移植手术,吕毅为了保障病人的安全,在工作时间之余带着研究生团队进行动物实验,一次肝移植便需要6个多小时,常常做到凌晨,睡在实验室中。“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改善原有的手术技术,仅靠医生的单打独斗肯定不行。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医工结合、医教研结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外科实践中,科研创新的火花便萌生了。”研究所副所长李建辉说。
            “‘外科梦工场’,就是一个让医生们从临床实践中产生梦想,在科学实验中检验梦想,最终在临床工作中实现梦想的地方。”吕毅说。“梦工场”成立之初,时年46岁的吕毅带头拿着头、铁锹铲墙,做土建,清理垃圾,建设生化检查室、手术创新工作室。
            在肝胆外科的手术中,许多管道的吻合要求极高,且无肝期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吕毅的团队在世界首创了“磁压榨”技术,用两个磁性套环将管道固定,无缝线融合恢复。2014年,“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始创、拓展及临床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2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医工结合腹部外科若干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立项,吕毅教授的团队获得了300万元的研究经费,用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同年,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成立。2013年,一附院将其作为“医工结合技术创新”的研究单元独立运行,创新团队的发展再次走上了快车道。

医教研结合:为体制创新探路
            创新团队的“真肝模拟人”,牵头做具体研发的竟然是一位年轻的临床医学硕士。在采访中,刘雯雁打开创新团队自助研发的手术训练系统,腹腔镜下和人肝类似的猪肝纤毫毕现,真肝模拟人的橡胶皮肤下,外科医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出血控制等。“这种模拟人,比传统腹腔镜训练夹豆子等的动作要真实可靠得多,对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极有帮助。”医学部外科学博士郑幸龙介绍。
            在交大一附院与东区的交流合作中,同样诞生了许多可贵的硕果。2006年,西安交大机械学院承载的“863”计划肝脏支架研究项目,需要培养细胞,在生物制造方面双方开始合作。人体器官移植,一向来源有限、等待时间长、排异反应较强。而新的组织工程技术,可以使用3D打印,用壳聚糖明胶等无机材料制作器官支架,种植自体干细胞以形成新的器官;也可以使用动物器官支架,替代衰竭的器官,且基本没有排异反应。外科梦工场多年来所坚持的“用壳聚糖明胶或脱细胞脾脏支架构建肝样组织”治疗肝功能不全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并与组织功能研究的世界翘楚——美国匹兹堡大学开展了广泛合作。
            在医疗技术攻关中,“梦工场”创新团队在学科交叉、医教研结合、体制创新方面积累了独到的经验。磁压榨、手术机器人等在研发过程中,创新团队与交大机械学院、理学院、材料学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哈工大等进行联合,并有专门的技术小组予以落实。每周三进行的论文报告会,成为团队的“金点子”出炉地。
            近年来,从这里陆续走出医疗人才近百名,许多毕业生在医疗单位都成为骨干力量。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梦工场”还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医师的“现代外科基本技能概要”教学与培训,对前来进修的医生提供一流的外科实践机会,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操作培训近2000例次,对陕西医疗事业贡献颇多。
先行先试:要争创一流技术
            “没有一流的技术,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医院”。作为西北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者,交大一附院将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国家重点学科及正在建设的14个临床重点专科为主要对象,引领和带动医院各学科前行。
            近来,一附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医疗技术和研究,不仅增强了学科前进的动力,使不少疑难危重患者得以成功救治,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为广大患者谋福祉。
            2014年,一附院肾移植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展了西北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内镜下逆行治疗阑尾炎、30余例高龄患者不停跳冠脉搭桥等先进手术。张玉顺教授团队完成的西北首例“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导管将镍钛合金的左心耳封堵器安置在左心耳开口部位,封闭左心耳,预防左心耳内血栓脱落引起的血栓栓塞,从而避免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发生。由于其采用微创技术,术后当日患者即可起床活动,并发症少,而且手术时间较短,对老年人或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疗效安全可靠。
            交大一附院近60年优秀的创新文化,依托于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理念,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医院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大批新的医疗技术将会大幅度显现,为一附院早日实现“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附属医院”奋斗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年3月7日,上百名基层医师在交大一附院开始为期一周的全科医师培训,这标志着全省城市医院分级诊疗即将启动。作为陕西医疗技术的革新者、分级诊疗制度的先行先试者,一附院“关键之年在乎春,奋进路上春来早”。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梦之路”上,正大步启行。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