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 点灯山(图)

06.03.2015  05:50
在彬县水帘乡水帘村,有着与众不同的元宵节习俗——“点灯山”。

  山顶壁上凿有大小灯窟穴窝1700余个

  水帘村所点的“灯山”原名明岨山,《西游记》问世之后,人们根据这里花果茂密为其更名“花果山”,供奉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为庆祝太平,以祈有年,唐朝开始山上凿就了灯山石窟;每年元宵节,当地群众都要点燃露天石窟的上千盏清油灯,连明三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山石窟共有1700余个灯头大的石窝,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夜晚加捻点燃,犹若连珠,形肖飞阁,依次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

  每年的正月初七,水帘村的十几名男村民即开始沐浴净身,持斋守戒,在家里另起锅灶单独吃素斋。正月十三开始在山上居住并封闭山门,直到正月十七整个活动结束才下山。这十几名参与者每年轮流,由轮到的每户出一人,由曾经点过灯的一名长者担任“会长”组织分配点灯的各项工作。

  今年一共13名村民上山点灯,“会长”名叫何拴战,56岁的他是第三次上山点灯。“我上一回点灯还是十几年前,村里有1500多口人,男的也得700多,轮一圈就得这么长时间,”何拴战说,“虽然山上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村里没有人不愿意承担这个义务。点灯点好了,今年整个村子都会给你竖起大拇指。

  生活设施和点灯工具全靠人力用绳子拉上山

  花果山山体约有十几层楼高,山上的生活设施、点灯工具全部靠人力用绳子拉上来。被褥、锅灶、食物、煤炭、用水,十几个人的用量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早先都是硬拽上来,最近几年给山上装了滑轮,能省些力气,”何拴战说,“有人问为啥不用电机,那样就没有意义了,相传这山上的山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先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开凿的,在山上自力更生创造生活,我们每年上山点灯也算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吧。

  洗油碗,搓灯芯,制火把,添灯油,这些点灯的准备工作也都在山上进行。“在山上的人每天工作前要上香,祈求点灯顺利。正月十四开始点路灯、七星和轿顶,十五和十六两天全部点亮。”何拴战说。油灯燃烧的时间不长,每次能持续大概两个小时,但是油碗数量多,需要十几个人分工明确,密切合作,才能将山壁上的图案清晰地呈现出来。放灯、添油、点灯都在三四米高的木质脚手架上完成,一旦刮风下雪着实不易。

  62岁的何民权也是第三次上山,他回忆道:“我第一次点灯大概是20多岁,此前文化大革命时期点灯山的活动中止过好些年,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见过点灯山。那一次我是和在旧社会时点过灯的老人上来的,跟着老人们边看边学打下手。”到了第二次上山,像何民权这样有经验的人,成了点灯山的主力,将先辈们告诉他的流程再继续传递下去。

  2014年12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彬县灯山会作为民俗类入选。

  华商报记者 文稳翔/文 叶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