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兆灯笼申遗难 “满身”铁丝失去传统古灯元素

20.02.2016  13:39

    曲江“灯笼村”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西安市的一张名片,却为何不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护起来?昨日,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项目负责人王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三兆村的灯笼‘满身’都是铁丝,失去了传统古灯的元素,咋申报非遗项目呢?

    昨日,记者针对三兆村灯笼的前世今生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65年,汉宣帝将现今曲江池东南的一块地方选定为陵墓地(即今杜陵),并迁徙了许多达官贵人居住于此,这里就是西安市的三兆村。据有关史料记载,三兆村的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此后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西安市的一张名片。

    有着如此悠久历史的老手艺究竟为什么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呢?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专门负责非遗保护项目的负责人王智说,在普查西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过程中,他曾经多次到三兆村考察过,也曾多次和村子里有名望的老艺人呼延振元等交流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古灯由于制作麻烦,销量不高,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做灯人都选择了看上去非常轻巧的现代灯笼,使得外观看上去古朴的灯笼,“满身”都是铁丝,失去了传统古灯的主要元素,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条件和要求。

    “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地区内有较大影响。”王智说,制作传统纸灯笼,除了用竹签箍架子,还要裹布、糊纸、装穗子等,共需几十道工艺,但现在的三兆灯笼恰恰把这些元素慢慢退化掉了,但令人欣慰的是,三兆村制作古灯的手艺还没有失传。

    “灯笼是一种艺术品,更承载了亲情的传递。”做灯艺人呼延振元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从灯笼制作工艺的进步,到形成独特的灯笼文化,以至成为新年习俗,灯笼不仅见证了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沧桑,也见证了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的喜悦。但是如何把这门传统手艺传下去,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记者 赵丽莉)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来源: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编辑: 韩睿 西部网内容微首页 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