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一"光棍村"精准扶贫 十几个单身汉"脱光"

16.11.2015  13:44

  深秋,秦岭腹地,满目苍翠间,星星点点的红叶悄然站上枝头。一条不足4米宽的通村水泥路在大山中蜿蜒数十里,将群山环抱的陕西省柞水县营盘镇龙潭村与外界相连。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如今,随着当地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有的乡亲们终于告别单身,收获幸福。但留给龙潭村的考题,还远远没有结束……

  脚下贫瘠 真爱难期

  三间土坯房,外墙上挂着今年打下的几百斤玉米串。33岁的骆昆学坐在屋前,熟练地挥起菜刀铡菜,他要赶在立冬前将眼前这一堆大白菜全部腌制好——一如往年,这是全家主要的过冬蔬菜。

  若非脚上开线的胶鞋透露出的贫穷信息,面容俊朗的骆昆学算得上英气逼人,但这并不足以让他结束目前的单身状态。70岁的老母亲王长兰见有生人走近,寒暄几句过后便直奔主题,“你有没有认识合适的姑娘,给我娃介绍个对象?”自从5年前骆昆学的对象到村里住了半个月后,因嫌家贫一走了之,儿子的婚姻就成了她最大的心事。

  在仅有270多口人的龙潭村四组,像骆昆学这样的单身汉就有30多个,占到全组适婚男性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而在整个龙潭村,单身汉也占到近二成,该村也因此得名“光棍村”。

  龙潭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斌说,龙潭村土地紧缺贫瘠,十几厘米的土层下便是岩石,四组更是整个营盘镇自然条件最差、经济最为贫困的村子之一。最高峰时,村里的未婚男性占到近四成,“结婚难”曾是压在乡亲们心里最重的一块石头。

  要想不当单身汉,先得甩掉“穷帽子

  贫穷是根子,“脱贫”才能“脱光”,这是“光棍村”乡亲们的期盼,也是村里悄然发生的改变。

  因为处了个对象,42岁的邓光军最近心情不错,甚至主动向村干部“”出了和女友亲昵的照片。但就在几年前,深沟里的老土房失火坍塌,不堪忍受贫困的前妻决意离开,曾令他坠入痛苦的深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邓光军搬进了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安置房。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他开始琢磨致富的门道,赶上商洛市实施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为他“量身设计”出养羊的“脱贫经”并联系到种羊。如今,他养了200多只羊,年收入超过1万元,对象到家里漂亮明亮的安置房一看,满心欢喜。“过几天我就去西安上门提亲呀,要想不当单身汉,先得甩掉‘穷帽子’。”邓光军感慨地说。

  精准扶贫正在打破龙潭村一贫如洗的面貌。包村干部营盘镇党委副书记王宏介绍说,2014年以来,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和“产业到村、项目到户、精准到人”的精准扶贫方式,龙潭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观,水电路修通,引进了食用菌种养、土鸡散养项目,还动员村民们因地制宜搞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5780元。

  邓光军并非因“脱贫”而“脱光”的个例。村民们说,去年以来,村里有十几个单身汉娶回了媳妇,久违的迎亲曲又在龙潭村奏响。而村容村貌的逐步改善,让不少来村里一探究竟的外地媳妇脸上有了笑容。

  扶贫更需深入 考题仍未完结

  精准扶贫让龙潭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摆在村子面前的“扶贫考题”远没有终结。要让更多的单身汉“脱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为什么不出去打工把母亲带出去?不是没试过,但母亲年龄大了,已经出不了远门,虽然老人有高龄补贴,但生活难以自理,我走了她怎么办?在城里落户不了,房子更买不起,安家不现实。”48岁的单身汉程章银的担忧颇具代表性。毕竟,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龙潭村,产业解决不了所有贫困户的问题,不少人还是需要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融入城市的门槛高企,多难叠加,让更多单身者陷入“欲走还留,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媳妇娶进门,子女的教育问题便不可回避。龙潭村没有学校,孩子们读书最近也要到20公里外的镇上,即便有了好房子,不少村民也都是一把铁将军把门,“留不住孩子也就留不住根。”有村民如是说。

  “这几年政府部门提供的技能培训种类齐全,五花八门,但却很难动员到年轻人去学习。他们有的宁愿去矿区挖煤,每天挣两三百元,也不愿投入时间学点本事。你去劝,他们还说,学那干啥,浪费时间还耽误我挣钱!”王德斌无奈地说。养老、教育、扶智,以上种种,或许正是“光棍村”脱贫的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