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历史人文纪录片《灵感之源:维克多·谢阁兰与西安》在西安试映

19.09.2014  18:51

7月23日晚,中外合作历史人文纪录片《灵感之源:维克多·谢阁兰与西安》在西安试映。省友协专职副会长张建国、著名书画家吴三大及各界人士200余人应邀出席试映式。

省友协专职副会长张建国(左二)、著名书画家吴三大(左三)等出席试映式。

该片以纪念法国诗人、作家、音乐家、考古学家、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1914年西安之行100周年为线索,追寻100年前这位中西方文化使者不同寻常的人生足迹,展示了首次拍摄的秦始皇陵、乾陵、茂陵、碑林、钟鼓楼、西安城墙等文物遗迹的老照片。该片为英文版(配有中文字幕),还将以法、德、意等多种文本发行,并计划参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影节纪录片评比,近期将在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及美国等多国电视频道播出。2014年适逢中法建交50周年,此片的发行将对西方深度认识中国、认识陕西产生积极影响。(图文/李军喜)

省友协专职副会长张建国与该片主创人英籍文化学者爱德华·伯曼先生亲切交谈

【新闻链接】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1878~1919),法国著名诗人、作家、汉学家和 考古学家 ,也是一名医生和 民族志 学者。其一生与中国结下深厚渊源,也因书写中国而负有盛名。作为一名 法国海军 军医医生,他曾长期旅居和多次游历中国,对于中国的悠久文明和独特文化有着深入的体察和丰富的感知,并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他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国酝酿或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养分。其重要的作品,如《古今碑录》 (诗集) 、《勒内·莱斯》( 小说) 、《历代图画》(散文诗集) 、《华中探胜》(记游)等,都写于中国,取材于中国。因此他被人称之为“法国的中国诗人”。

谢阁兰出生在法国西部布雷斯特城一个正统而狭隘的天主教家庭,母亲擅长音乐,但非常严历、专横,这使他在受到良好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一切束缚人性的宗教体制和 道德规范 的逆反心理。进入 青年时代 以后,他的世界观和 艺术观 主要受到尼采的 超人哲学兰波 的神秘主义诗学的影响,形成了他崇尚个人意志、反对人格化的上帝、追求绝对存在的“非宗教的神秘主义”的基本特征。这恰恰为他以后接受中国的 人文主义思想 和道家的神秘主义认识论和宇宙观作好了准备。

出于对欧洲现代文明的厌倦和对异国文化、远古文化的向往,他选择了能长年漂泊他方的海军军医的职业.于1 8 9 8年考入波尔多海军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去了 南太平洋 上的法属 塔希提岛 ,两年后又来到了辛亥革命前夜的“ 中华帝国 ”。19 0 9年至19 17年间,他先后以海军见习译员、医生、客座教授、考古领队等身身份三度来华,寓华时间共约七年。这七年中,他除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生活、工作外,还同友人在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流域 等地做过两次为期各半年的观光旅行和考古旅行,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对中国古代的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多部有关 中国古代陵墓 建筑和 雕塑艺术 的学术论著,其考古成就至今为行家称道。

来华前,谢阁兰仅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学习过一年汉语。来华后,海军见习译员的职务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和条件潜心学习汉语,不仅 口语能力 很快得到了提高,而且打下了初步的古文基础。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多方面熏陶和启示下,谢阁兰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最富于成果的阶段。他在游历、考古、读书的同时,写出了小说 天子》 、《勒内·莱斯》,诗集《碑集》、《颂歌》、《西藏》,散文《画集》、《出征》等。

1918年,他回到法国,重操旧业,开始行医。同时,他还在继续《中国大型雕塑》和《西藏》(Tibet)的创作。

1919年,由于患有 精神抑郁 ,在小镇埃尔瓜特入院疗养,在镇上的小树林中神秘地突然死去。5月23日,人们 在森林里 发现了他的遗体,手上还拿着一本《 哈姆雷特 》。他的脚后跟被一根尖锐的木桩刺穿,因为失血过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