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治水 全力治污——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31.08.2015  11:30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9日上午举行联组会议,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过程中,如何加快推动水污染防治、怎样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哪些措施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成为焦点。

        从根本上解决“人让水病”问题

        辜胜阻委员提问:下一步国务院对加快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都有哪些措施和安排?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会应询。他说,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形势十分严峻,下一步我们将把水污染防治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人让水病”的问题。

        汪洋提出,在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计划以及财税、金融、价格政策时,要充分体现水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水污染的防治水平。要抓治理,认真解决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抓改革,形成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管理体系。要抓保障,加强政策、科技、资金等全方位支撑。要抓落实,健全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

        汪洋说,水污染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水污染防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国水污染治理的目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水污染治理重在预防

        刘德培委员提问: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水污染治理存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的问题。如何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原则?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介绍,今年4月“水十条”已经正式发布。“水十条”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循环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等多项举措,其中105项措施是预防性措施。

        陈吉宁说,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严格区域的环境准入,要管住空间的红线、设定总量的红线、明确准入的红线,开展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到2020年组织完成市和县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陈吉宁表示,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落实地方政府项目审批的责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推动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未批先建等建设项目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和刚性约束,要明确法律责任,健全追责机制。

        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袁驷委员提问: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要采取哪些措施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水利部部长陈雷介绍,中央和地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前四年已解决2.81亿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计划再解决586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今年8月20日,统计显示,中央投资计划已完成85%,解决了426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年度计划的三分之二,今年年底可以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陈雷说,水利部与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政府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责任,要求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还要求各地将水质净化消毒设施与饮水安全工程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陈雷指出,要健全长效机制,按照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期受益的要求,以县为单元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完善工程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理人员,加强人员培训,采取以大带小、股份合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等方式,推动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形成合力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

        张兴凯委员提问: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一些工业废水处理成本高、难度大,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

        陈吉宁表示,环保部门将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促进工业行业的转型升级,2017年以前完成造纸、钢铁、印染、制药、制革等行业的清洁化改造,水质未达标的地区,新建、改建、扩建上述项目必须实行主要污染物减量置换,其他地区实行等量置换。要有序推动或者依法关闭目前城市建成区内的现有的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等重污染企业。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工信部和安监总局去年开始布置在城市人口稠密区对危险化工企业的搬迁改造。目前全国有近千个化工企业需要搬迁改造,总的搬迁费用大约需要40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搬迁改造,彻底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减少排放。

        科技部部长万钢针对水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提出五项工作重点:一是继续加强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设备、工艺的开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成果转化。三是培养一批人才和研发基地。四是推进环保产业发展。五是继续将包括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列入水安全创新工程,给予更多支持。

      (杨维汉、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