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举行

28.09.2017  23:10
  

  9月22日,以“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道路”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山东省枣庄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发表讲话。中共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峰,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唐洲雁出席高层论坛并致辞。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东岳论丛》编委会主任张述存主持开幕式。

  来自全国重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80多位社长、主编交流办刊经验,共话发展道路。与会者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为遵循,主动设置议题,提出标识性概念,坚持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相结合,共同探索新时期的编研结合道路和办刊道路,走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之路,从而在“回答中国问题,构建中国学术,贡献中国智慧”中发挥独特作用。本届高层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东岳论丛》编辑部承办,济南大学协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砥砺奋进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担当着文化传播、文化积累、文化创造等使命。当前,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乃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迎来了更好的环境。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自觉服务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不断砥砺奋进,从而发挥引领和服务学术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其责任和使命也更为重大。在讲话中,张江指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办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各领域研究的主攻方向不明确、学者队伍各自为战的状态已持续太久了;学术期刊上的话语、话题呈碎片化状态。面对这种情况,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明确各领域的主攻方向。走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道路,意味着以开阔的学术视野面向世界,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做大做强,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让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引领者,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作出应有贡献。

  张江还指出,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主动设置议题、提炼标识性概念的重要意义。这一论断,对于办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人应高度重视学术话语权问题,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责任,主动设置议题,提出标识性概念,发出中国声音。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学术界应该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做出学术上、学理上的总结。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这个平台应在这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陈金清提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说,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关注中国重大现实问题,推动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研究;关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理论研究,体现这些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加强改革步伐,破除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新体制、新机制;不应笼统地走向市场,而是坚持以高质量的办刊水平赢得读者与作者;从中国实际出发,综合性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坚守职责 强化特色

  多位学者表示,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道路,离不开正确的政治导向、学术导向,也离不开办刊人的坚守与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表示,可以用“聚人”、“聚文”、“聚题”三种形式概括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起的学术会议。聚人,即由期刊发起,凝聚学术共同体,促进学派尤其是中国学派的形成;聚文,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议题、引导新的研究趋势;聚题,即以高层次的尖端学术会议,形成标识性学术概念、实现重大学术突破、攻克重大学术难题、形成重大学术成果。

  结合自身的办刊经验,《学习与探索》主编张磊表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承担学术性、文化性职能的同时,还具有政治性、社会性职能,在目标定位、办刊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中,鲜明的政治职责担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独有的政治职责。这种职责体现为明确的政治立场定位、主动的公共价值担当和积极的社会舆论导控。

   转换观念 创新思维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期刊杂志在内的各种传媒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面对变革,学术期刊必须主动迎接挑战、转换观念创新思维,从而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主编陈玉梅认为,在新媒体的学术传播环境下,媒体日益多样化,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做出新定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应具有工匠精神,提升服务意识,守正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学术编辑应有经营理念,做好“学术经纪人”,提升传播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环境中,学术期刊工作的大环境、工作方式和平台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创新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社副主编秦开凤表示,学术期刊编辑在“换笔”、“换纸”之后还面临“换脑”,必须树立 “互联网思维”、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形势。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辑必须突破原先普遍偏文科的知识结构,改变大数据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积极跨越数字鸿沟,重点学会互联网思维,培育大数据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专业学术和数字技术兼备的复合型编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