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中国制造——记全国劳模、陕鼓首席技术专家王仪田

11.05.2015  18:25

 

 

“能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我真的非常骄傲。”王仪田激动地说。

三年前,记者就曾采访过王仪田,他给人的印象是冷静、严谨,而这次的采访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他作为一名全国劳模的骄傲和自豪。

“我一直保留着这本词典,它是我开启气动设计研究大门的敲门砖。”王仪田指着办公桌上一本已经被翻得“破破烂烂”的德汉词典感叹道,“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20多年已经过去了!”

1990年,王仪田来到陕鼓从事轴流压缩机的核心技术——气动设计研究。“这项研究与我本科、研究生学的专业不对口,基本原理都没学过。不过,当时生产任务少,相对空闲时间比较多,我就利用闲暇时间看资料、写论文。当时,轴流压缩机方面的技术资料基本为德语,我就靠着这本德汉词典,一个词一个词翻译。”王仪田边回忆边打开了话匣子。

那段时间,王仪田经常因工作、学习忘记了时间。一次,他正在办公室埋头学习,忽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这才回过神,发现已是深夜。“谁比谁聪明不了多少,态度决定一切。”这是王仪田所坚信的。

1997年,陕鼓向印度出口第一台国产轴流压缩机时,王仪田在气动设计方面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专家。

在大型轴流式压缩机领域,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难题,只有西方极少数发达国家掌握。而这一技术在航空航天飞行器领域的应用,使西方不仅在技术上对我国严密封锁,就连产品也不允许出口。作为研究轴流压缩机技术的王仪田,实在不甘心,他时常问自己:“谁说中国制造不行?”

从1999年起,敢于挑战的他带领研发团队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套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在9年的时间里,他不是独自在办公室翻译、查阅资料,就是和团队成员一次次做气动性能实验。“那段时间确实很苦,可是每解决掉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无可取代。”王仪田回忆说。气动、油气密封、防腐蚀、低雷诺数下防止喘振、转子动力学……一个个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在2014年3月27日,我国首套生产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运行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

作为陕鼓气动研究室的领头人,他常说:“技术研发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所以我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跑。”他要求团队成员用业余时间写论文,并且自己带头写。研究室或各个项目出文件、报告,他从不当甩手掌柜,总是与团队成员一起列提纲、定格式,最后亲自把关。“写论文是总结工作、提升水平的很好方法,我们很忙,自己不挤时间就永远没时间写。”在工程项目的研发上,对于能力提升快的年轻人,王仪田总是“扶上马送一程”。近年来,王仪田先后带过多个研发团队,成果丰、论文多;带出的100多名技术骨干,已经遍布陕鼓各个重要技术岗位。

“现在我正带领团队,全力攻克‘两机专项’(发动机、燃气轮机)的高压比压气机关键技术,向着世界级特大型低温风洞压缩机、超声速风洞压缩机等国防重大装备技术冲刺。”谈起今后的工作,王仪田眼中充满自信,声音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