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故事 |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霍学喜:扎进土壤的履职热情会“生根拔节”
聚焦两会·关注民生
“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怎样确保种子安全?”“提升陕西苹果产业效率还需要从哪里挖潜?”……从宏观展望到实干笃行,谈及涉农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总能“秒回快答”,娴熟深刻的观点输出背后,是他多年扎根泥土、深度钻研的广博储备、丰厚积淀和用心思考。
今年全国两会上,霍学喜带来了关于重视解决我国数字农业关键问题的提案,这份“委员作业”来自他对过去一年下乡进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反复追问。
从雪域高原、戈壁大漠,到“溜索悬江”的峡谷沟壑;从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黄土高原,到“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为助力“三区三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霍学喜领衔的全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苹果体系团队帮助当地农户强技术、拓销路,用小苹果铺就致富路。他说,在深度参与农业农村部“三区三州”苹果产业精准脱贫调研中,自己“深受教育、收获颇丰”。
栽苗、拉枝、挂果,根扎得稳,果树成活率才高,果实便更香甜。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川沟壑间的贫困群众而言,一车车运出村镇的苹果就是收获,就是增收希望。
倾听、交流、思考,根扎得深,与群众的心才贴得近,建言质量便能过硬、过硬、再过硬。在霍学喜看来,一条条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就是收获,就是专业精进。
“去年年初,疫情骤发,让许多果农不知所措。”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霍学喜带领团队对我国苹果主产区展开调研,帮助当地果农扫除顾虑、投入生产。同时,通过APP动态监测各地苹果综合试验站田管数据,启动问卷调查,进行线上研讨,分析疫情对苹果产业的影响。
要让苹果成为致富“金果果”,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由于部分地区扶贫产业发展成熟度还不高,农产品可能存在卖难问题,叠加疫情影响,销路也成为我们密切关注的重中之重。”霍学喜说,“果子变不成钱,风险就会来。”
频繁调研中,霍学喜感到,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网络经济具有更大的渗透性和外部性,为我国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农业生产要有效应对灾害风险,传统技术根本来不及、跟不上,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太重要了,否则就是‘两眼摸黑’。”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特点,霍学喜认为,采用新兴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农业数字化标准体系,进而规范农业物联网建设和农业技术知识数字化过程,是促进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立数字农业实践话语权的巨大机遇。“数据的自动抓取、精准计算、多方匹配,可实现管理扁平化,供应链短链化,信息透明化,风险可控化,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比如智慧牧场,每一罐牛奶都可以实现全流程追溯,不同季节奶牛产奶的蛋白含量‘嗖’地一下就能算出来,靠什么呢?数据结构设计、数字型数据和科学算法缺一不可,而只有精准算出结果才有用。” 霍学喜继续举例来说,“就像做饭,要做得色香味俱全,首先得有食材,它好比数据;然后是如何搭配,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最后还要讲究烹饪方法,相当于算法,这关乎效率和质量。”
针对我国目前现有农业物联网建设标准不统一,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素养异质性较大,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缺少成熟数字农业商业模式等问题,霍学喜在提案中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建议国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此外,还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设置、培养机制、研发体系中力求创新突破,为农业现代化输送满足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春种、夏管、秋收、冬储,伴随农业生产规律,霍学喜总是常年无休,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也正因为时刻与农为伴,许多乡村发展变化成了印在眼中的风景线,刻进心里的记事本。“去年我们多次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等地调研苹果产业发展,真切地体会到一亩好苹果就能帮助一户农户稳定脱贫。”金秋时节,果香四溢,霍学喜看着被苹果映红的乡亲们的笑脸,心头也暖暖的、甜甜的。
他说,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未来履职路上还要不懈耕耘,把根扎得更深,让枝拔得更高。
编辑:张楠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