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的喜与忧——西安"省会经济"观察之一

07.11.2016  18:31

    陕汽集团上半年的表现,可谓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形势的最好注脚:1至6月,陕汽产销各类汽车5.29万辆,其中陕汽重卡累计销售超过4.6万辆,同比增长16.11%;客车板块销量同比增长163%;新能源微型车销量大幅增长。集团整体销售同比增长20.79%,市场占有率同比增加0.28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仅是陕汽集团,来自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月,西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1%,增幅与1-8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回升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5.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83.41亿元,同比增长19.4%。

    那么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什么?经济“回暖”的背后,作为西安的省会经济还有什么短板?还要做什么努力?

     喜:工业增速快速回升

    工业可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西安市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依托的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全市工业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促进了西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了大西安建设的工业基础。

    高新区在原有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上,随着三星电子芯片项目的引进及一大批配套企业的落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6.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陕汽为代表的汽车、电力电子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0.50亿元,比2011年增长1.9倍,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

    陕西省统计局分析认为,进入新世纪后,西安工业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4年的“高位平稳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05年至2010年的“波动回升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为2011年至2015年的“回调换挡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

    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康志祥认为:尽管当前工业经济总体稳定趋暖,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然而,由于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影响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化,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交织,国内工业供给与需求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解决,“三去一降一补”压力较大。对此,康志祥提醒说,西安市工业结构性问题亟待突破。

     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由于一些关键性改革不到位,西安工业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还未探索出适合西安发展的工业及产业结构调整之路。西安市传统工业行业面临国内和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传统工业品供大于求,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困难。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从西安市工业结构来看,2015年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超过二成;特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占比较大。2015年,全市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487.94万吨标准煤,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康志祥分析认为,由于西安市目前企业不大不强,缺乏在国内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加强产业聚集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数量较少,2015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098家,其中大型企业仅4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仅为3.7%。二是总量规模较小,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18.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较2011年下降14.5个百分点。

    当前国家正在奋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实施的“互联网 ”和“中国制造2025”,为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从总体上看,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其占比依然较低。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6%左右,高技术工业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17%左右;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但占比仅1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正增长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但其占比也只有14%左右。

    另外,产研衔接、成果转化也低于毗邻的成都,科技与创新的巨大动力还有待提高。“双创”、“互联网 ”、高端制造等动能亦在起步阶段,发挥效能尚需时日。可以说,西安工业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已转化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盼:新型工业化强市

    面对西安工业发展的现状,陕西省统计局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和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等三方面,把西安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强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发展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发展工业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的工业生产方式,提高工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谋求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现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业先进化,向提质增效集约式发展路径转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化水平。

    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实现西安经济转型和升级十分迫切,传统制造业面临技术落后、创新不足的弊端,未来需要进行必要的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从而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西安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西安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合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方向引导城乡产业合理集中,将推进产业集聚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促进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形成,使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推动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的形成。

    相关新闻:

    投资拉动的局要破——西安"省会经济"观察之二

    省会经济靠啥提升——西安"省会经济"观察之三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 韩睿 分享到: 西部网内容微首页 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