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公安破解"四个难题"提升警务实战化水平
“一切为了实战,一切服务实战”,是警务工作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咸阳市公安局按照“一切围绕服务实战,突出防范打击功能”的工作思路,经过积极探索和大量调研论证,对现有警务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创新,破解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疑难杂症”,警务实战化水平明显提升,治安防控能力显著增强,防范打击工作也更加精准化。
机关民警下沉,破解警力不足
警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是困扰基层的一大难题。在现有警力增长较慢的情况下,咸阳市公安局经过实践探索,率先在市城区试点建立了机关民警下基层锻炼工作机制,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分批次由该市局机关各警种、部门指派民警下沉到基层科所队工作,除了部门、科室“一把手”外,机关全体民警人人都得沉下去。该机制自12年建立以来,已向基层下沉警力5批次170余人,下派锻炼民警从基层实战中汲取了营养,丰富了工作经历,磨练了意志,提升了能力,更加适应公安工作对“复合实战型”人才的需求,被“服务”的基层单位警力不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基层基础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畅、高效,这种“双向驱动”警务转型模式,受到基层民警的广泛欢迎。今年4月份以来,针对农业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大、刑事犯罪率攀高,以及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复杂的实际,为提升农村地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咸阳市公安局在全市14个县市区,2521个行政村中推行“一村一警”包抓联系警务工作模式,把各县市公安局和各分局机关的2300余名警力调动起来,进驻案件高发村、交通乱点村、重点村、社情复杂村,与警务室民警协作配合,共同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该警务模式运行以来,农村地区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
灵活勤务运行,破解巡防留白
为破解“有警处警、无警巡逻”不间断24小时巡防模式警力覆盖不到位、防控有盲区的问题,该市公安局创新巡逻勤务模式,采取“分区巡逻、区域联合”的方式,划分城区、城北、城南三个区域,把秦都、渭城两个城区分局下辖的19个巡逻中队划分到各个区域,重点区域点、线、面相结合,延时、错时巡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见警率。建立警力动态调整机制,在重大节日、重要敏感时期、案件多发时段,会同武警官兵开展“双警联勤”武装巡逻;在商业场所、公交车站、学校和重点路段、部位等主要防控点,进行驻点步巡,徒步巡逻每天不少于四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打破街面巡防模式,延伸巡防触角,巡警管线、派出所管片,充分发动和组织“红袖章”、治安积极分子、联防队员、志愿者进社区、村、组进行巡逻,有效提升了社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了省、市、县三级重大警情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在市城区建成12个“屯兵点”,有效确保了反恐制暴核心圈1分钟反应、现场周边3分钟响应、周围控制5分钟启动。配齐配强公安检查站警力,确保日常勤务保持三分之一警力,启动等级防控时全员上岗,24小时不间断检查。
强化合成作战,破解侦查破案单打独斗
今年以来,咸阳市公安局积极探索推进侦查破案方式转变,推行以侦查需求为导向的合成作战工作制度,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刑侦、禁毒、经侦等部门划分“侦查工作责任区”,督导和指导包抓县区和所队开展侦查破案工作。普通刑事案件侦办以涉案地公安机关为主,大要案件侦查由市级公安机关提供技侦、网侦、图侦、情报“四侦合成”为核心的刑侦信息技术支持。围绕“吃住行销乐”场所和渠道,强化网上作战平台和“天眼”工程,依托网安、情报、科技、信通部门,打好信息战、科技战、合成战,不断提高破案率和抓获率。刑侦部门以“四大优化”提升警务实战水平,即优化大案要案指挥机制,提升对“有广泛社会影响案件”的速战速决水平;优化日常合成机制,提升对涉及民生小案的精准打击能力;优化区域警务协作,提升对系列性、流窜性、职业性犯罪打击力度;优化现场勘查工作机制,现场勘查工作做到“一长四必”即市、县公安局长负总责,“必勘、必采、必录、必比”,提升侦查破案方法技能。
“点单式”训练,破解实战训练模式化
每年年初,咸阳市公安局按照面向实际、贴近实战、务求实效的要求,制定全警警体训练及武器警械训练实施意见,为各县区公安机关开展训练活动提供指导思想、安全操作要求及目标,具体训练内容则由各县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个性化需求,选调业务标兵和实战教官组成教官团,采取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模拟实战教学、现场观摩教学、互动式教学等“点单”方式,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要求,突破“模式化”、“统一动作”,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建立专业型培训机制、跟班型培训机制、需求型培训机制。实践证明,这种“点单式”训练模式更贴近实战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警自觉参与实战训练的热情,提升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该市局还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教官队伍,为各县区开展实弹射击训练、警体技术及警械使用提供理论授课和实战操作指导、考核,有效提升了民警的警体素质和实战技能水平。(通讯员 郑娅娟 记者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