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公布重大考古发现:富平银沟遗址为唐宋县城所在地

15.01.2019  09:4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昨日公布重要考古发现:银沟遗址就是富平唐宋县城——义亭城所在,也是全国仅见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唐宋县城遗址,经历了六百年繁华。

  发现南北两座城址和两处陶窑炉群遗址

  银沟遗址位于富平县县城东北角,是一处唐-元代的大型综合遗址,以城址与制陶窑场为主,另有其他种类手工业遗存分布,并有普通的居址、寺庙遗迹等,分布面积约2.3平方千米,已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南部地表可见分布有较多的砖瓦陶瓷碎片,时代从唐代至元代,一些断崖可见堆积厚度达8米,平均厚度在4米左右。

  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春雷介绍,2012年、2016-2018年,考古人员两度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1400平方米。根据地层中包含的遗物,已发掘的地层可分为四期,从早到晚分别是:唐代层、宋代层、金元层和现代层。揭露遗迹有壕沟、道路、房址、水井、陶窑、灰坑。

  银沟遗址范围内分布有两组壕沟,其中北部的壕沟接近于封闭的长方形,南部的壕沟由一条东西向的壕沟与一条南北向的壕沟组成。于春雷表示,这两组壕沟应该是两处城址遗迹,均呈长方形。北城址东西宽260米,南北长360米,周围环以围沟。南城址东西宽400米,南北约长450米,周围环以围沟,围沟可见东、北两部分,西侧为银沟。

  两座城址南北相对,距离160米。中间地带分布着两处规模较大的陶窑炉群,呈东西分布。银沟西侧的遗迹密集区遗物以建筑材料与日用陶器遗存为主,显示这是一处居址区。在遗址的西北部,根据勘探主要分布着墓葬,为墓葬区。

  遗址的文化堆积层中,金元层与宋代以壕沟、房址为主要迹象,有少量灰坑和道路,出土遗物以各类生活用器、手工业工具与建材为主;唐代层以灰坑为主要迹象,不见房址,出土遗物包括手工业制品与工具为主。

  陶窑出土有唐代兽面砖、鸱尾等高等级的建材,见于节愍太子墓出土的同类陶罐,还出土宋代磨痕装饰的陶器,制作精良,元代多足陶盘。

  遗址与文献记载富平县城位置一致

  文献记载,唐开元年间,将富平县治从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迁至义亭城(今旧县村,即银沟遗址),至元末又迁至窑桥寨。该遗址与文献记载唐代至元代的富平县城地理位置完全一致,遗址的文化层时代也是唐—元,结合揭露的遗迹与出土的遗物,判断银沟遗址就是富平县城——义亭城所在。

  发掘显示,在唐代文化层,遗址的南部分布密集的灰坑,堆积有大量的红烧土块,显示这里曾有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生产陶器、砖瓦、骨器,还有其他种类的产品。手工业区分布规模占整个遗址区的1/4,且分布密集。到宋代,应该对该区域进行了平整,成为居民区,根据遗址出土大量精美的耀州窑瓷器和大量制作精良的陶器,显示这里在宋代有繁荣的商业活动。

  有陶窑的产品

  供定陵陪葬太子墓

  南城址使用时代从唐代至元代,唐代主要是作为手工业区,而在宋元时代主要为居民区。南城外侧从唐至元一直是手工业区域,手工业以制陶业为主,而且相当发达,其制品质量上乘,可以确认的是有产品供定陵陪葬墓之节愍太子墓中随葬所用。

  于春雷表示,银沟遗址是一处从唐至元代的县城遗址,包含有围沟、居址、建筑基址、手工业区、墓葬区,能反映当时县城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对研究丰富唐至元代的社会生活经济等方面是极好的基础资料,是目前仅见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唐宋县城遗址,能反映唐宋变革期县城及居于其内的普通工商业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对于研究富平县的工商业与京城长安、帝陵及耀州窑的关系有重要作用。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与最富庶的时代,这一时段的富平也是富平历史上最强大与最富庶的时代。

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