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两会环保言论摘录(六)

19.03.2015  15:31

 

 

  王岐山:“谁乱砍树我就跟他玩命”

   王岐山曾到海南东寨港实地考察,对红树林的低水平开发大为心痛,要求各市县委书记、市县长认真检查本市县是否有低水平开发、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认真研究拿出解决办法。“当年为了这个我还发了火。”在倪强代表展开的东寨港红树林今昔对比照片前,王岐山说。

在海南工作期间,王岐山多次强调“海南所有的发展都要服从于生态第一、可持续发展这一首要战略”。他亲力亲为狠抓了尖峰岭炸山采石、白沙糖厂废水污染松涛水库、海口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和东寨港红树林低水平开发等问题。他曾在省政协大会上掷地有声地强调“谁乱砍树我就跟他玩命,绝不能干砸自己饭碗,断子孙后代生路的傻事”。

 

  全国人大代表殷美根: 要从源头抓污染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必须把抓生态环境建设摆到发展的突出位置,谋求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一手抓环境治理,一手抓转型升级,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抓环境治理,必须从源头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抓转型升级,就要坚决摈弃粗放发展的老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走上绿色、节能、高效、生态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江西九江利用长江岸线现代物流和沿江濒湖生态资源的优势,依托现代加工技术,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产业,助推了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王予波: 污染治理重在抓落实

         近些年,人们迫切希望多见到蓝天白云,多呼吸新鲜空气。针对治理大气污染,西宁市下决心,依法管理,铁腕治理,“不信蓝天唤不回”。

  治污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我们首先抓干部、抓问责、抓作风。治污必先治吏,事在人为,关键在干部。政策定了,方向明了,最需要的是强力执行,抓和不抓效果不一样,狠狠地抓和一般地抓,结果不一样。

   

  全国人大代表张剡: 对症下药有效治霾

   从攀枝花生态建设的实践看,治污如同治病,关键在于找准病灶、对症下药。一是要着眼源头防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和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升车用成品油质量,提高机动车排放控制标准,全面推广低能耗、高产值的绿色技术,对煤炭进行清洁利用、减少直接使用。二是要强化全程管控,依法治霾。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我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武器。三是做好市场引导,注重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上而下,逐级采取“以奖代补”方法,促进地方政府有效治霾。

 

  全国人大代表宋国权: 环境建设促转型发展

   当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文明创建、促进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成为改善民计民生、凝聚发展合力的“催化剂”。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提升了,现代文明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念也就得到了有效传播和确立。

  国家在环境治理改善上的资金和政策比较多,但大都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发挥整体效能和集束效应。建议借鉴“棚改”的做法,组合出台“环改”政策,设立“环改”专项资金,全面系统地开展环境专项整治,焕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全国人大代表罗亮权: 让生态释放更大红利

  保护生态不能让老百姓穷在生态下,避免出现“树长在山上,人穷在家中”的尴尬。完全可以围绕生态发展林产经济,做好生态文章。

  建议在生态保护原则下,科学发展林产经济,将植树造林发展成为老百姓致富的途径。利用林种结构的调整,在保护好防护林、生态林的基础上,多种植经济林、用材林,增加农民收入。在林木资源的深加工上下功夫,从粗放型转变为高精尖。同时,建议对生态林区的农民实行奖励政策,扶持力度应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提高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让农民树立只有保护生态才能保护好自己经济收入的意识,要将生态保护从国家战略思考转变成个人愿望,让生态释放更大的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陈仲: 加大对农村治污的投入

  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污染严重的作坊式企业。此外,由于城市环保门槛的抬高,一些高污染企业开始转移到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加剧了农村污染。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污染处理条件非常差,大部分污染物都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进入了河流、土壤,所以农村的污染情况相较城市更为严重。

  从整个治污投入来看,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明显。财政对城市的倾斜更多,而农村则处于治污投资的空白区或弱势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相较城市,农村面临的问题更多更严重,却没有享受到更优惠的政策、更有力的扶持,会造成老少边山穷地区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下滑甚至倒退。因此,建议加大对农村治污的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郭锋: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予以部署,体现了中央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市建设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是清远的优势所在,失去了生态优势,清远的对外竞争优势就无从谈起。为了实现“北江明珠、绿色崛起”,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陈义龙: 生物质能源纳入国家规划

  能源安全跟粮食安全一样,必须在本土解决。中国的石油储备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大部分原油都得靠进口。凯迪集团已经成功生产出生物质油,生物质制油技术有260多项专利,140多项发明专利,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申请了保护,这是目前这个领域全世界最领先的技术之一。

  发展生物质能源,曾被写入国家“十五”规划,后来,因为发展不顺,被搁置下来。现在,一批生物质发电企业已经正常生产并实现盈利,为生态建设、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贡献。生物质能源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进入健康发展的爆发期,其战略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建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专项,来支持和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冯长根: 建议设立科学家博物馆

    生态文明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手段,把科学家作为重要力量,充分吸收科学家思维。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建议尽早立项启动建设科学家博物馆。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产生过许多重大发明创造。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在一些重要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思维和精神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这种文化滋养下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这种优秀科学精神和思维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将是一座展现与科学家群体相关内容的大型博物馆,集中展示我国广大科学家艰苦探索、锐意创新的奋斗历程,从而达到“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打造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建设中国科学家研究基地和国家级宣传平台,既确有必要,又切实可行。

  

  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 加快建设特高压电网

   建议将特高压电网发展规划纳入国家“十三五”能源电力规划。结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尽快核准建设相关特高压工程,保障东中部地区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落实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治理大气污染。

 

   全国人大代表何平: 增强生态区的造血机能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更是一种系统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就具体表现而言,就是指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等。同时,要加大直接性补偿力度,在保障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增强生态区的造血机能,逐步摆脱贫困。

  

   全国人大代表马林青: 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

  治污不是发展的停止和倒退。把大气污染防治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为此建议:一是建议国家扩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资金支持覆盖面,在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给予重点地区大力支持。二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科学考评体系。治理大气污染仅靠限产、限排、限行等措施,还不能起到“治本”功效,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调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三是在大气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开展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陈国鹰:环保标准不能参差不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一,也难成方圆。目前,各地环保标准参差不齐,除了国家标准,又有各自的标准。环保法明确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严于国家标准的法规,比如河北省的钢铁标准就严于国家标准,但京津冀地区一些城市并不执行这样的标准。

  标准不一致对企业不公平。排放标准不一样,环保成本也不一样。环境治理不能各自为政,否则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必须实行“一盘棋”,深化协同治霾的效果。因此,建议国家统一环保标准。标准统一后,有利于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比如在APEC会议保障上,开展过跨区域执法。京津冀协同发展后,这种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应该成为常态。

  

   全国人大代表陈康平: 加快创造清洁能源步伐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转型、创造清洁能源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家已为包含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下一步,还是要从三个方面加快步伐:一是要以创新推动发展。结合产业发展阶段以及未来趋势,提前布局新兴市场,从原来的制造型调整为面向市场型、客户型,探索一条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二是要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通过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和自主创新道路,提升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弯道超越。三是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补贴和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构建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提高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陈华元: 加快固废处理产业化

  近几年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约20亿吨,占城市垃圾比例的40%。在农村,每天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量也多达100多万吨,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加快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与产业化开发,对改善城市环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固废的处理、利用仍面临着固废管理标准体系不完善、固废无害化处置技术水平低、固废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

  建议把我国固废处理产业作为“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明确社会参与办法,包括参与形式、程序、渠道及保障办法,鼓励与规范社会参与,形成固化处理产业链。建议政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较为完整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全国政协委员苏华: 加强秸秆禁烧综合利用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26%的秸秆被焚烧或废弃,不但浪费资源,污染空气环境,还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建议尽快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转运体系。综合利用税费、信贷、土地等优惠政策,以财政投入为主体,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集秸秆打包、收储、转运等功能于一体的收储转运站,在县城、重点集镇周边布设秸秆收购网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秸秆收储运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推广。扩大财政补贴的范围和力度,推动秸秆就地还田、就地收集、集中储运,从秸秆产生的源头开始做好秸秆还田和收集工作。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建设,建立健全秸秆作为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秸秆原料有序收集、储运、科技成果转化、商品化开发生产的产业链条。

  

     全国政协委员王召明: 环保要善用 加减法

    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也同样经历过。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力度治理和保护环境,出台了史上最严环保法及系列法规,大力削减“三高”企业数量,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找到平衡,善用“加减法”。一方面,要结合国情,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规模。我们不可能简单地以牺牲经济、就业等“减法”来搞环保,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实现转型,变环境危机为转型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以“加法”来实现经济和环保同步发展。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去解决。“加法”的关键在科技创新。有些过剩产能和过度污染企业应该进行“关、停、并、转”,但这个过程应该逐步在市场环境中实现,不能用行政命令去“一减了之”。只有化危机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学诚: 少欲知足推动环境改善

   缘起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自身的发展诉求不能损害到他人的权益,不能罔顾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否则将遭恶果。

  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努力。宏观层面就是由国家主导制定一系列制度、机制与评价体系,以规范那些对生态环境可能构成重大影响的社会行为。在微观层面,社会大众要接受生态化、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佛教的角度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应与生态文明一致,要知足常乐,放弃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把对自然的索取和消耗降到最低,少欲知足。生态环境由无数个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所叠加而成,每个个体的改变凝聚起来形成巨大的力量就会推动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自己开始、从当下开始,用我们的行动做出努力,相信可以再见那片碧水蓝天。

 

     全国政协委员王文彪: 沙漠治理孕育巨大商机

    我国西部沙漠空间辽阔,蕴藏着丰富的光、热及生物资源。在沙漠治理过程中,大规模实施生态光伏、节水农业、光伏农业、生态旅游、大健康产业等绿色生态经济,变沙害为沙利,变劣势为优势。

 

 

 

(责任编辑:秦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