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立:关于西安水与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1.11.2014  12:25
西安市水务局局长 杨 立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

          基于这样的定位,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开发开放高地,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副省级城市,在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国际化大都市一盘棋的重要棋子来布局,把八水润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大亮点,城镇化建设与水工程水生态建设相得益彰。

          一、城镇化建设要考虑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

          水是城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建设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都要考虑水的影响,否则,一旦出现水问题,就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目前,西安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4条。全市平均降水量740.4毫米,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份,分布于南部山区。因此,在南部山区河流沿岸布设的城镇,重点应放在挖掘城镇潜力和内涵上,不宜过度扩张。即使要扩大城镇规模,也必须科学选址,必须要作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在听取防洪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审批方案建设。

          城镇化建设应以现有城镇为基础,改造提升,而不是推倒重建,更不是不切实际地规划新建。要充分考虑城镇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的地域性。城镇化建设应以挖掘内涵为主,即使扩容,也要经过相关专家科学论证,特别是要考虑城镇的水资源承载力,以水定城镇规模,以水定城镇人口规模。在城镇建设规划阶段就要考虑供水需求、排水减灾和污水处理能力,考虑再生水利用问题,科学合理布点铺设管网,把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和节约用水通盘考虑,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构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近年来,西安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城市河流周边的造纸厂被取缔,河道治理工程在延伸,污水处理厂增多,河流水质大为改善,治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市共建有各类生态水面5.17万亩。全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总污水处理能力每日190.1万吨。实现全市每个区县都建有污水处理厂目标,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5%和76.5%。但是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任重道远,还需下大气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历史名镇的辐射引领作用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历史名镇的魅力和影响,提高美丽乡村的美誉度。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历史名镇的辐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普及城镇化,发展城乡一体化。西安市户县祖庵镇、甘亭镇、秦渡镇与蓝田县葛牌镇、汤峪镇作为历史名镇应走在城镇化建设前列,发挥其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增加城镇化内涵,发展当地旅游,带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也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来布局。作为水务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城乡建设部门与当地政府加强联系和配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乡村履职尽责。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主体,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节能减排、治污减霾作为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重要评价指标,纳入目标考评奖惩。在以生态为主的省份和市(县)、镇,不以GDP作为唯一考核指标论英雄,而要综合考核,重点看生态、看环境。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健康合理消费,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建设、突出特色,城镇是连接大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节点,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要搞好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不单纯是城市范围的扩张延伸。在实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切忌“摊大饼”式的搞城市扩张。今年3月16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已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为防止城市扩张不断占用耕地提供了政策依据。西安等14个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先行展开。据此,城市的规模要充分考虑承载力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以地定需,调整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其次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以水定需,限制高耗水企业。人口的增加,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都会带来较大的用水需求,而水的供应除了节水外,在不搞水源工程的情况下,供水量受限。城市扩张势必带来水的供需矛盾加剧,制约城市的发展。第三要考虑人口的承载力。国家实施城镇化,重点是发展中小城镇建设,让农民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能够更快地增加收入,也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工可以进城打工就业,城市居民也可以到乡下创业,依靠市场的作用,决定人口的流向。现在更多的是受观念制约,农村与城市人口的流动呈现一边倒,如何使农民工能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包括重点镇分流,是城镇化建设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一大难题,除了城镇自身发展吸纳劳动力人口外,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是发展城镇化的一大捷径。

          城乡一体化在于城市乡村功能的互补。城乡一体化不代表城乡没有差别,而是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合理确定产业、社会事业布局与分工。城市因其人口庞大,有众多的消费群体,而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区,农村更多的是原料产地和粗加工,依靠市场的纽带,把城乡联系起来。无论是产销见面,还是产供销一条龙,在环节上分工,在功能上互补。城乡一体化还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的固有壁垒和樊篱。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旧观念,取消城市户口带来的隐性福利;其次要在户籍改革上有突破,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人口遵循经济规律,能够自由流动和迁徙。第三,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共享。城乡挂钩,人员双向交流,中小城镇的教学、医疗设备其先进性与城市无异。第四、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交通、水利、环保等方面有大投入、大改善。使得建设美丽乡村有更多的人向往,有更多的人不再留恋大城市,而在当地创业发展。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对发展城乡一体化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目的在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中央要求,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唯其如此,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才能成为现实。

          城乡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实施供水一体化。西安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势必影响供水能力。据测算,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9.7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4.32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量10.57亿立方米,全市平均水资源总量23.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8立方米,仅为全省和全国人均的1/3和1/6。全市现有水库96座,总蓄水能力4.05亿立方米。城市(含区县)日供水能力207.1万立方米。在实施节水的前提下,高峰期用水量接近可供量。目前,城区自来水管网尚未实现全覆盖,还有15万农村人口需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据此,在城镇化建设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时要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优先考虑城乡结合部、黑河供水管线和在建李家河水库供水管线、“引汉济渭”供水管线沿途重点城镇的供水一体化问题。优先考虑县城周边沿伸到城镇的供水一体化问题。在保证供水水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供水水质,保证群众吃上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

          城镇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关注和解决水问题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诚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博鳌夜话 生态 新型城镇化”上所说,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一个大的方向,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水的基础设施搞好。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问题,发展水文化、水产业。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水问题,解决水问题,西安水务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为契机,加大水治理力度,建设水生态文明,为西安的城镇化建设、为把西安建成为社会和谐、城市宜居,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