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茂县考察学习羌绣的思考和建议
为开阔宁强县羌绣从业人员视野,学习借鉴四川茂县羌绣产业发展及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传承与发展我县民族文化和羌绣产业。2015年5月11日——13日,宁强县妇联组织四个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社负责人及部分羌绣爱好者一行16人赴四川茂县考察学习羌绣研发、培训、生产、销售、推广等情况,现就考察情况和我县羌绣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考察情况
(一)茂县基本情况及羌绣发展现状。 茂县,隶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岷江、涪江河谷上游。全县辖3镇18乡149个行政村,居住着羌、汉、藏、回等23个民族,全县总人口11万余人,其中羌族人口约10万人,占90%,羌族人口约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5%,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羌文化氛围很浓郁。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绣这一民族瑰宝在废墟中仅存一丝气息。震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众多爱心人士、热心企业、公益组织和绣庄的苦心经营下,羌绣迎来了第二次生命,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注度也得到极大提高。羌绣在茂县已被县委县政府作为一种产业来认识和扶持,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在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的扶持下,通过建立羌绣帮扶工作站(店),“基地+农户”生产帮扶模式,帮助羌族妇女创收。在该县羌绣传承人李兴秀的努力下,以她的名字注册了“李兴绣”商标,并成立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和兴绣手工艺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她的带领下,现在羌绣已从过去仅用于鞋、帽、腰带、围裙拓展到了时装、家居、办公用品、提包、汽车装饰、壁画等,适用范围从传统的装饰品拓展到生活日用品,产品档次得到不断提升,羌绣已成为当地妇女家庭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拄产业。
(二)具体做法。 羌绣在茂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企业参与。 一是健全各类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茂县被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羌绣被确定为保护对象,县委县政府把扶持羌绣产业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从资金、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羌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组织保障。成立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配备相应编制和人员,着力提高非遗管理水平,使包括羌绣在内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在县、乡、村建立三级羌绣协会,指导协调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法制保障。出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羌绣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保障。 二是抓好培训和队伍建设。 在茂县,县妇联、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残联、县劳服局、县扶贫办均举办多期羌绣培训,这些培训不但不收取学员任何费用,还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农村妇女参加。而且培训机构必须经过招投标,由中标的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羌绣培训的含金量。同时还加强羌绣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培训班等形式,对羌绣传承人进行系统培训,及时将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为国家、省级传承人。改善传承人的生存和工作条件,按月给予传承人生活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该县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即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公司提供原料样品,农户在家加工制作,公司回收产品付给报酬)。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从独门独户走向千家万户,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参与羌绣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四是加强羌绣基础设施建设。 县上把羌绣产业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为契机,县政府投入300万元资金组建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集羌绣展示、销售、绣娘培训、材料存放等功能于一体。并在中国古羌城旅游景区为绣庄公司设立展厅和培训学校,让游客能近距离目睹绣娘的技艺。县城管局在城区设立专门的摊位销售绣品,提供羌绣工艺品固定销售场所。
二、我县羌绣 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现状。 通过对全县羌绣手工艺品市场以及发展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发现: 从组织机构来看, 全县已成立了4个以羌绣为主的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社,其中青木川镇羌绣合作社被省妇联授予“省级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2011年以来,县妇联、县文物旅游局、县劳动服务局联合青木川镇、大安镇、汉源镇先后举办了6期羌绣技能培训班,有360名妇女参加了培训,为羌绣爱好者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技能展示平台。 从人才队伍上看 ,我县擅长羌绣手工制作的有300余人,年龄集中在40-65岁的农村妇女;其中专门从事羌绣手工艺品制作的仅有100余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源镇七星池村王国珍、羌州社区何秀英、毛坝河草川子陈翠莲,所绣产品曾在北京世博会展出并出售部分作品。青木川羌绣合作社就有100多人从事羌绣手工艺品制作,生产的拖鞋、围裙、鞋垫等已包装成产品进入羌博馆作为旅游纪念品。 从发展规模上看 ,目前羌绣在青木川镇、汉源镇、毛坝河镇、燕子砭镇、代家坝镇、胡家坝镇等14个镇有零星发展。 从产品上看 ,我县羌绣手工制品主要是婴幼儿鞋帽、钱包、香包、鞋垫拖鞋、围裙等,产品多用于馈赠亲友和自己家用。总的来看,我县羌绣产业尚处于原始待开发阶段。
(二)优势。 一是羌绣手工制品采取的是来料加工和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这一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对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要求都不是很高,而且劳动强度不大、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灵活自由,是一个吸纳就业人数较多、资金设备投入较少、风险相对较小、适合各个年龄段妇女就业的产业,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工厂”,很受妇女欢迎。如果开发好这一产业,必将形成一个新的就业增长点和妇女增收致富的增长点,可使剩余妇女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相应的缓解。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妇女群众的渴求,为羌绣手工制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也是大力探索发展羌绣产业的优势所在。二是羌绣手工制品产业适合女性心灵手巧的特点,是一个比较贴近妇女实际、深受妇女欢迎、具有可操作性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群体项目。我县每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景点游览结束后,没有旅游商品带动再次消费。我县具有深厚的羌族文化,特别是羌绣、傩戏面具、羌族服饰独具特色,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羌绣手工制品特别是一些返朴归真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一些羌绣小工艺品、各种节日小礼品有良好的销售市场,这些都为发展羌绣手工制品提供了机会,加上我县从事羌绣手工制品行业有一定的基础和资源,如果能够认真总结,扬长避短,找准市场,羌绣手工制品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我县今后羌绣发展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县政府应将羌绣手工艺品开发纳入政府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争取上级相关项目资金扶持的同时,当地政府应投入一定资金加以扶持,特别是组建合作社的镇每年应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运作资金进行前期扶持。对从事羌绣手工艺品的下岗失业妇女、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帮助她们创业就业。二要加强技术支持。把羌绣技能培训作为劳务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以劳服局牵头,政府出资,邀请茂县绣娘来我县集中培训。重点学习花、叶、枝及其飞禽走兽的基本造型表现方法,学习单元式图形、组合式图形等表现形态,学习扎绣、钩绣、挑绣等绣法,学习设计和完成羌绣图案。通过培训学习,使每个绣娘都能独立设计完成羌绣制品,大力培养和发展高级绣娘,带动和提升整个羌绣技术。三要加强营销支持。将羌绣制品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来推介,在羌博馆、县城、汉水源森林公园、草川子景区等地开设羌绣制品推介店,借助龙舟赛、运动会、联谊会等活动推广羌绣制品,作为对外宣传宁强的一张名片。将羌绣制品融入县文化一条街商铺、旅游景点商店、星级酒店及农家乐的柜台中,形成一个系统的销售网络。
(二)建立产品目录。 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宁强羌绣艺人制作的手工艺品,按照包、鞋、帽、服饰、挂饰等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制作成画册,供绣娘们相互学习交流,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四川阿坝州等地的羌绣制作,建立外地羌绣产品库,借他乡之绣发展我县羌绣。通过多方收集整理、深入学习考察,按照日用品、纪念品、艺术品等类型建立《羌绣产品目录》,以此对手工艺产品的规格、内容、布料等进行统一,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打造特色羌绣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扩大生产规模。 借鉴茂县运作模式,以县建立羌绣协会,充分发挥羌绣协会的作用,积极提供生产、技术、营销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与外地羌绣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建立技术交流机制,适时开展羌绣技术联谊活动,带动和引领更多的农村留守妇女从事羌绣生产。发展壮大羌绣专业生产合作社,可由合作社统一购买或规定羌绣制品所需原料,统一规定图案、色彩、绣法等,绣娘负责生产加工,合作社再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形成“合作社+协会+个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羌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发展壮大羌绣产业规模。
(四)加强队伍建设。 羌绣人才缺乏是当前发展羌绣的最大瓶颈,必须着重抓好绣娘、经纪人两支队伍。在绣娘队伍建设上,继续做好调查摸底,分层次确定羌绣能人、有刺绣基础人员、有想法无技能人员,分批有侧重的进行培养,推进羌绣人才队伍专业化、技术化;积极开展以“双学双比”、“巾帼建功”、“绣娘手拉手”等为主题实践活动,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不断扩大羌绣队伍,形成“户户搞刺绣、家家有绣娘”。在经纪人队伍上,着重把羌绣行业带头人转变成经纪人,调查市场、寻找销路,加大羌绣产品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