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积极尝试“开门办养老” 日常生活多方面引入市场化运营
央视网消息: 今天(7月11日)是第34个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智能化养老助力老有所养,到适儿化改造撑起幼有所育,我国一直在统筹解决各年龄段的人口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定制培训等方式,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从今天(7月11日)起,财经频道推出《关注人口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记者奔赴各地养老、托育、职业培训等机构,报道相关政策和实施成效,梳理国外有益经验,探索人口发展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的记者近日在北京、成都、杭州等地采访养老产业时发现,各地都在尝试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开门办养老”。来看报道。
触发报警器的老人名叫高健,今年73岁,常年独居,因此社区专门为他安装了烟雾传感器。不一会儿,社区工作人员张颖之便寻上门来。他告诉记者,目前,社区不少高龄老人的家中都进行了这样的适老化改造。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老人在家中可实现一键报警,社区救助力量在15分钟内就能上门。这套“养老智慧照料系统”解决了社区护老的大问题,但是,要让这套系统持续运转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川省成都市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区工作人员张颖之: 每户每年是150(元)钱的费用,是由社区支出的,这包含了24小时的后台监控以及志愿者及时上门查看、救助的这些费用。目前,我们已经引入类似于上门助浴、老人送餐、送医送药的这些服务,其实这150(元)钱一年的费用是完全不能够负担的。
目前,社区正在积极接洽相关服务机构,一方面希望给老人提供更多服务,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服务机构开拓客户群。同样在积极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的,还有北京市西城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正在参观适老化样板间的张志聪今年67岁,与她同住的还有90多岁的婆婆。
张志聪告诉记者,今年6月1日以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能够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销售单位,在施工验收合格之后都能享受到政府补贴,经济困难或失能老年人最高补贴5000元,9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将增加20%的补贴比例。
刚才我们在片中看到的适老化改造项目,不仅能够集中展示各种适老化的服务及产品,而且还能够让老年人享受到政府补贴。而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也能够满足老年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其中在“养老助餐”方面,各地也在探索多层次餐饮供给,以解决“众口难调”的吃饭问题。
在北京一家商场的地下一层,一到中午饭点,不少老人就从家中赶来,到一家名为“父母食堂”的餐馆就餐。
不少老人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办“养老助餐食堂”,他们的选择也更多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有500—600人,餐厅提供10—15个菜品供选择。
部分参与其中的餐饮企业坦言,在一些黄金地段开办“父母食堂”,虽然运营压力不小,但是高人气也能给餐饮企业引流。而在四川成都,一些社区还为高龄老人配备了“点餐智能屏”。
为了解决高龄老人就餐问题,目前,四川成都也在一些养老服务平台上公开了老年助餐服务地图,并开通了助餐服务热线。不少老人表示,希望有更多的餐饮服务企业能够加入进来,提供就近服务。
“文化养老”市场化运营为老年人提供丰富选择
近年来,随着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升温,不少地方也在探索老年文化生活的发展模式。这些服务于老年人的文化阵地如何摆脱“政府补贴”模式?我们来看记者在浙江杭州的探访。
每周,浙江杭州拱墅区的和睦书阁里都会迎来一群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学生”。钱玉琴是这里的常客,书阁开设的插花、剪纸等特色课程,她几乎都报名参加了。
和睦书阁所在的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占33%,老旧小区楼房密度大、公共空间小是“通病”,所以活动场地非常紧缺。
为了彻底解决老人上课的问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改造车棚、小区过道、配套用房等,腾挪出近3000平方米室内场地,并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运营。
根据协议,场地的运营实行优胜劣汰“轮选制”,街道免费提供场地,第一年给予第三方机构约13万元的运营补贴;而第三方运营机构为了尽快实现自我“造血”,绞尽脑汁引流,提高场地人气。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未来,相关政府部门要通过简化行政管理流程和补贴倾斜,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
编辑:张楠
9001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