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养老院“炒床”:一张“预售”床位24万元起
据报道,广东某民办养老院“预售”床位,一张床位24万元起,可以自住26年,也可以转租、转售或继承。购买床位不限购数量,也不限户籍,甚至外国人也可以来购买。销售人员称,“有人把一整层买下来”,以后肯定会涨价。
对此,网民认为,需要警惕以卖床位之名、行卖房之实的变相“炒房”。希望有关部门加以规范,别让养老院沦为炒房工具。
变着花样炒房
网民“乔志峰”认为,养老院“炒床”,貌似很新奇,实际上这种经营模式并非独创,跟此前曾盛极一时的“商场铺位分割销售”有几分类似。此举可以规避针对住 宅销售和投资的宏观调控,同时迎合了部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规范,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风险和纠纷,甚至成了欺诈投 资者的温床。
“购买床位不限购数量,也不限户籍,甚至外国人也可以购买,这不是变相炒房是什么呢?”网民“徐建中”表示,这样的养老院,其实已经违背了开办的初衷,也许它并不违法,但却是打着服务老人的幌子在赚炒房的钱。
有网民认为,民间资本的投入,对“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必然要鼓励的,但市场的放开不代表监管的放开,这个养老机构哄抬床位售价的企图很明显,其经营模式也给了投资投机者很大的炒作空间,“和炒墓地一样”。
监管宜有堵有疏
对于这种做法,舆论认为,监管部门应该疏堵结合,防止推高养老成本。
网民“多晚都等你”认为,这种“预售”存在变相融资等不确定因素,“和美容院交钱办会员卡没有区别,最多的现象是美容院老板卷钱跑了”,老人一次性地交了床位钱,万一养老院不能如期完工交付怎么办?
网民“乔志峰”表示,假如养老院床位真的成为各路资本爆炒的对象,必将推高养老成本,甚至背离其实用功能,沦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工具”。如此一来,有钱人入手大批床位囤积居奇,真正需要的老人或许就只能望床兴叹、一床难求了。
不过,也有网民认为,民营养老院“炒床”应当被理解,而非棒杀。网民“黄齐超”表示,适当的“炒床”可以刺激更多的民营力量进入养老领域,并刺激他们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政府职能部门应将自己掌握的宏观数据提供给需求方和供给方就可以了,不必采取行政手段干扰民办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