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才平台优先发展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按照项目、人才、平台(载体)三位一体推进原则,从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收益分享以及各类奖励政策方面进行统筹,努力营造引进、使用和培育人才的“碧水蓝天”。
充分发挥政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实施 “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计划”,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机制,积极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引导科研人员兼职创业、离岗创业,形成人才与市场捆绑机制,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对引才、聚才、育才的导向作用。自治区自然科学类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已达45个,形成了一支规模稳定在5000人左右,结构比较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张和平、李梅获得“长江学者”称号,这是自治区本土科技人才首次获此殊荣;侯向阳团队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这是自治区科研团队首次以项目主持单位身份站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舞台;郭仁拥、孙志宏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填补了内蒙古没有国家“小杰青”的空白;周欢敏团队、李光鹏团队参与完成的“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术”项目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对人才培育的集聚作用。深入实施平台载体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方式,积极推动创新平台载体提档升级,有效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2家企业实验室成功晋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自治区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建成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填补了内蒙古没有中科院派出机构的空白;推动呼和浩特金山、鄂尔多斯跃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呼包鄂“金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初现端倪,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自治区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2家;共建设国家级高新区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领域各类基地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这些平台载体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共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和国外院士116人,院士专家团队770余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名,“万人计划”人才13名;有11人、4个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0—2016年,由科技系统推荐入选的“草原英才”人才达到242名,入选“草原英才”创新创业团队42个。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