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西安模式"加速成型

05.12.2017  09:4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当前,西安正全力推进“八大平台”建设,其中包括深化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西安把军民融合改革作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支撑,努力促进军民融合成为“补短板”、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军转民”“民参军”过程中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西安着力加快补齐军民融合“短板”,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参军”,建设“研究院+企业+示范园区+智库+基金平台”体系……如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西安模式”加速成型。

  聚焦重点领域

  培育重大创新平台龙头工程示范企业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确定西安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这为我市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相关重点任务包括以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

  在诸多机遇的带动下,经过全市共同努力,西安军民融合在体制机制、承载空间、公共服务、政府配套和主体活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军民融合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在军民深度融合11项授权领域寻求重点突破,培育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龙头工程、创新示范企业和新兴产业。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体制机制创新领域:我市成立了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加强全市军民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同时,开展与本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干部交流。事实证明,人才的互动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融合和项目合作,为全市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承载空间建设方面,我市构建以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园、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等为基础的“两园四基地”,加速技术、资本、人才、市场、产业链等要素的集聚,为西安军民融合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方面,西安科技大市场搭建了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了各类军工和国防类科技资源,吸收“军转民”“民参军”等企业超过350家,吸纳数以百计的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积极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配套。

  在政府综合配套支持方面,我市试行军品研制生产单位政策普惠,帮助“民参军”企业申请预研资金、科研经费,以及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同时,我市建立了属地化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制定了《西安市军民融合统计监测方案》,并已开展试监测,积极探索推进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通用化工作。不仅如此,驻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了新活力,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潜能。

  破解“难点”打通“堵点

  勇于先行先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改革试验,将在确保军工企业和产品安全,核心技术自主、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重点依托国家级航空、航天、兵器三大产业基地,以及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着力推进军民融合重点任务。

  例如,在航空领域将进一步延伸、完善航空产业链,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新舟系列飞机、无人机等整机制造;在航天领域,将加紧实施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测控等重大项目;在兵器领域,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电子信息领域,将重点发展通信、集成电路等产业;在船舶领域,将重点发展水中兵器、舰船动力等产业;在核技术领域,将重点发展民用核技术、核燃料、核电设备等产业……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我市持续出台助推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例如,《西安市军民融合产业标准化项目扶持管理办法》,鼓励军工单位主导和参与民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西安市军工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军工高校院所及企业释放仪器设备资源,提高设备共享水平及设备利用率,增强军工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与此同时,我市努力打造创新平台,加速成果转化,积极建设陕西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研究院、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特种飞行器工程研究院、北理工(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创新中心、西工大无人系统创新中心等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创新平台集群……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全力配合、支持具有创新优势的军工科研院所完成改制,不仅促进其自身成为军民融合产业的生力军,还要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拓展产业链条,壮大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和优势,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这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综观西安发展的诸多重大机遇,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西安最鲜明的改革试验任务。我市要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勇于先行先试,这是我市破解军民融合“难点”、打通“堵点”的重要举措。例如,市统计局在多部门的支持下,促进军民融合统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了《西安市军民融合统计报表制度》《西安市军民融合发展评价监测方案》《西安市军民融合统计数据管理工作规定》等制度报表设计,并开始数据采集和数据统计,为率先将军工经济属地化统计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今,以军民融合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相关目标任务,我市将努力推动建立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军方、军工单位共同推进的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共享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军民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加快建设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和陕西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全力推进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

  加快构筑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这是西安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如今,“空天小镇”“兵器小镇”“翱翔小镇”等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小镇的稳步推进,让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这座城市军民融合领域的活力和潜力,感受到军民融合发展对城市的重要影响。

  五星级服务“保驾护航

  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需要攻坚克难,可谓任重道远。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工作统筹,聚焦点、抓重点、显亮点,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做好国家战略实施的“排头兵”、创新改革的“先行者”。在此过程中,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和相关部门将全程做好“五星级”精准服务,为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走向深入,我市将坚决落实好国家对西安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的11项授权任务,认真分析研究每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对已成型的,要继续巩固、深化成果;对进展较慢的,要逐项分析原因,精准发力,加快进度。对于重大创新改革任务实施“挂图作战”,确保高质量完成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任务。不仅如此,我市各区县、开发区和相关部门将深入一线,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宣传扶持政策,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需求,认真梳理改革中的“难点”“堵点”,协调、解决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努力争取中省更多支持。

  引入“外脑”,科学服务军民融合发展,这是我市下一步的又一努力方向。对此,我市将积极引进智库,充分发挥“外脑”作用,为西安军民深度融合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不仅如此,我市将及时总结、梳理、提炼西安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经验梳理和研究,积极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市将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国际化合作,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加快军民融合产业“走出去”步伐,推进航空器、北斗应用、微小卫星和空间信息国际合作及应用,建设以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地理信息平台中心,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快速发展,巩固和提升军民融合“大市”的地位。

  未来,我市将利用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西安军民融合相关政策及军民融合突出成效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及民口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同时,鼓励各级干部大胆探索、勇于担当,在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的西安,正努力抓住机遇,全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民融合在弥补短板、追赶超越发展中释放更大能量。按照相关发展目标,到2018年,我市将呈现军民融合重点突破、创新改革效应凸显、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人才加速聚集、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20年,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军民一体化的产业基础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创新要素聚集、高端企业汇集、体制机制灵活、服务体系健全的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健全、协作机制完善、核心竞争力强劲的特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成为这座城市加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亮点展示

  我市军民融合基本形成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西安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军工资源丰富、科教优势明显、军民融合基础雄厚。现有军工单位超过11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行业门类齐全,基本涵盖了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核技术6大领域,国防科技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其中,航天科研生产力量占全国近1/3,航空产业资产规模、人才总量和科技成果占全国近1/4,被称为中国的“航天动力之乡”和“航空城”,拥有集科研、试验、生产于一体的完整军工产业链,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先天优势”。

  截至2016年底,全市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企业(单位)超过300家,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达到1600亿元。综观全市军民融合发展,依托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重点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带动作用愈发明显,基本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

  本版文/记者杨耀青实习生刘晓倩图/除署名外据东方IC

编辑: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