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启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各地各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技支撑引领智慧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强化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时代,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一批新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应运而生,深刻变革了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和经营管理各领域,为乡村振兴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近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加快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通过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等7个方面的试点工作,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为着力点,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为目标,加快构建农技推广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为依托,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国声智库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以智慧农业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转换升级,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食品安全网发起合作共建“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聚合智政产学研媒等多方力量,聚焦新型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为智库观中国创新发展工程之“智库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在“智库界”官网上线。平台网站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等多个维度切入,通过智观农业、大国农情、农业文库、乡村振兴、产业经济、调研基地、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等内容板块,打造新型智慧农业智库平台,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智慧化发展。
在智观农业板块,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课题组专家认为,在产业扶贫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现贫困地区从脱贫到致富、从致富到小康的跨越发展。智库专家分别从产业扶贫、“三农”发展的走向、电商助力扶贫和乡村振兴、乡村休闲旅游等多个维度建言献策,提供智慧方案。专家指出,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大国农情板块关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和企业的最新动态、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等,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解读“三农”政策,洞悉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农业文库板块对最新的农业政策、农业案例、农业发展史等做了书籍汇编,从理论的角度指导新型农业健康有效发展。乡村振兴和产业经济板块则从更加微观的角度,选取代表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发展的最新案例,为更多地区补足“三农”建设的短板提供启示和借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下一步,乡村休闲旅游业要优化升级,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不断丰富业态类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
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聚焦重点区域,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注重品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精品工程,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
“农业中国”智库支撑平台特别推荐陕西省大荔县在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服务大荔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案例,助力其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是黄河中游重要节点城市,有着“浩穰之区”“关中粮仓”的美誉。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大茘迎来了蓄势应变、谋势求变的黄金机遇期。近年来,大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紧紧围绕“精品农业看大荔”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战略,全域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农业公园试验区、产业融合引领区、美好生活样板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智能绿色发展示范县”,走出了一条“全域统筹、景村一体、全面小康”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荔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鲜食冬枣的最佳优生区,“大荔冬枣”品牌价值达到45亿元,被指定为G20杭州峰会专供水果、外交礼品水果。大荔将冬枣定位“首位产业”,加快国家级冬枣产业园、省级智能农机产业园建设;同时深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融合带动现代特色农业、新型加工业、休闲康养等多业态创新发展。安仁“冬枣小镇”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持续举办冬枣节等推介活动,助力大荔冬枣品牌价值提升和网络销售,引领特色产业做大做优。今年,大荔再次被陕西省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全力冲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大荔持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积极推进县域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大荔篇,不断滋养县域文化特质,促进大荔文化振兴。例如,大荔以地名文化为抓手,组织创作一批弘扬黄河文化、展现时代精神、具有大荔特色的文化精品,打响大荔文化品牌,推动大荔文化走向世界。2019年12月19日,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学会、国声智库、中国农业出版社、大荔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大型纪录片《地名中国》开机仪式暨黄河流域(大荔段)地名保护专家座谈会在大荔举行。大荔被中国地名学会确定为地名公共服务专业委员会永久会址。据了解,《地名中国》第一部将集中介绍底蕴深厚的大荔地名文化。深入挖掘大荔地名文化和地域历史,探寻地名背后的故事,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黄河西岸的千年名城大荔风貌。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