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美丽实践——西安探索中国乡村建设之路

19.01.2016  09:51
  西安,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并快速发展的大都市,有96%的面积在农村,一半的户籍人口、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在农村。在农业现代化的脚步不断迈进,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传统的乡村该如何转变?乡村的吸引力在哪里?令人眷恋的乡愁又是什么?   走进点缀在西安这片关中沃土之上的一个个村庄,看到那些整洁秀美的农家院落,看到那些被保护传承的乡土风情,看到那些生活富足的父老乡亲,就会找到中国乡村建设的答案。   建设新村镇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云雾飘渺水云间,姹紫嫣红山复山。千顷田野黄金色,醉人秋色在眼前。”初冬的蓝田县鲍旗寨村宛如一幅美丽画卷。洁净的街道一尘不染,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房前屋后是整齐的绿化带,孩子们在长廊里游玩,老人们坐在湖边垂钓,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鲍旗寨村的变化是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为让农村旧貌换新颜,近年来全市乡村基础设施改造全方位投入与治理规模空前,全市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村村落落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试行)》,明确了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建设标准等内容。西安要通过10至15年努力,将全市3159个行政村,408.9万农民,101.52万户全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使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繁荣,群众生活安康,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民风文明,公共服务配套,村务管理民主,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   自此,西安市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就从未停止,一坚持,就是十年。   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有效抓手,构建“百村示范、千村带动”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2013年制定了西安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人口居住规模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社区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六化”的《西安市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至2015年,全市围绕城市近郊、环山旅游生态路、开发区(基地)、重点示范镇开展了11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惠及群众36.5万人。   西安市坚持规划先行,以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四改”“五通五化”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2015年,全市新农村重点村累计硬化村内道路4359.2万平方米,约合一万多公里,修建村内排水渠795.8万米,安装村内照明灯杆167240个,修建村内垃圾台(桶)274762个,建设村级文化广场面积达345.5万平方米,改厕44.4万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创造新生活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第一场冬雪翩然而至时,在户县李家岩社区。一排排徽式的住宅楼整齐排列,高高突出的坡屋顶格外显眼;走进村庄,老人们正在村文化活动室话家常、下象棋。窗外雪花翻飞,活动室里暖气融融。孩子们不怕寒冷,在宽敞的休闲广场里嬉戏玩耍,显得那么怡然自得。   如今的李家岩社区,公路和便道修到村民家门口,新村环境如城里的高档小区,住房似别墅。不仅如此,公共服务也向农村覆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商贸服务、邮电通讯、文化娱乐、社区服务一应俱全;配套了水、电、气、讯、路,建有完善的雨污管网、绿化设施,标准化小学、休闲广场、超市、卫生室等,标准化农家书屋、远程教育中心为群众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农民在新村完全可以享受到和城市里一样便捷快速的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新村庄建设,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还须提升农村整体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人口市民化。   2014至2015年,西安市进一步启动建设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169个。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已开始凸显。在建设过程中,西安市优先将农村标准化小学、幼儿园和标准化卫生室、文体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型社区布局,高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同步跟进社区机构再造和服务功能的配套,把农村社区真正建成“软”“硬”配套、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实践证明,只有软件和硬件结合,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   发展新产业 都市农业在农村呈现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让农民新村有了“魂”,那么产业发展则让农民新村有了“根”。行驶在秦岭脚下环山路沿线,一块块产业基地擦身而过。在这片关中土地上,企业化的管理,一流的经营模式,使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近年来,西安市以农民新村建设为契机,以产村融合为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非农产业,农村和农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西安市大力发展精品、籽种、设施、加工和观光农业,建设农业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着力构建五条龙型产业链,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粮食总产连续创历史新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2007年,西安市进一步提出“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以村为基本单元,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质量,扩大规模,形成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村。以户县刘家庄葡萄、灞桥区西张坡村樱桃、周至县西富饶村猕猴桃为代表的种植业专业村;以户县大王西村“画乡农”鸡蛋、阎良区关山村奶牛养殖、阎良区井家村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养殖专业村;以户县渭丰镇元西村的纸箱制造业、灞桥区湾子村的服装加工、周至县金盆村的黑河奇石为代表的村办工业;以长安区上王村农家乐、户县东韩村农民画庄、蓝田县塘子村温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专业村;以灞桥区永丰村建材市场、蓝田县焦岱村集贸市场为代表的商贸村;以高陵县东樊村、户县李家岩村、临潼区秦俑村为代表的都市型村庄等,让农民在家门口安居乐业,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格局。   塑造新农民 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建起了新乡村,如何真正让农村生活来一场“变脸”?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通过现代文明的辐射让村民变身新农民是关键。   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农村地区居住相对分散,农民流动性也比较大。在农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叫响不难,难在普及,难在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西安市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开展了多项富有特色和卓有成效的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载体,把提升农民素质和改善乡风文明紧密结合,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诚信友善、文明和谐时代新风。   十年风雨砥砺。如今,走在西安的乡村里,一栋栋整齐漂亮的新居让人目不暇接,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每户农家,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街头巷尾,一间间改造过的厕所干净整洁,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凸显科技力量的无限魅力,一个个产业发展项目正紧锣密鼓奋力推进,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图景生动地展露在这片热土上。   这是农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十年。   这是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步伐的十年。   这是农村公共服务普惠全域的十年。   这是农业改革创新硕果累累的十年。   西安市在中国乡村建设这一时代课题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探索之路,也用责任和魄力给出了一个群众满意的精彩答案。(来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