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今年这些政策值得关注

23.09.2018  10:54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3日电今天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迎来专属于自己的节日。今年以来,大到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到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一系列涉及农村、惠及农民的政策举措值得关注。

  甘肃张掖明永镇村民们舞起祥狮迎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王将摄

   ——到2020年,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要脱贫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约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意见还提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图:西藏秋收实现机械化收割。何蓬磊摄

   ——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

  2018年1月1日,由人社部印发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规定,用人单位的两种违法情形将被纳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一是克扣、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数额达到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标准的;二是因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极端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

  办法还明确,用人单位首次被列入拖欠工资“黑名单”的期限为1年,1年内未再违反相关法规的,期满后将被移出“黑名单”;未改正违法行为或列入期间再次违规,期满不予移出并自动续期2年。

  资料图:昆明市南坝人力资源市场内,务工人员找工作。刘冉阳摄

   ——农村公路建设不得损害农民利益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建设一直以来广受关注。

  由交通运输部公布、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要求,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农村公路建设不得增加农民负担,不得损害农民利益;农村公路建设不得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不得拖欠征地拆迁款。

   ——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促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电商亦是2018年的“高频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电子商务法》亦对农村电子商务予以关注,提出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发挥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资料图:甘肃瓜州县腰站子东乡族镇绿色通道示范点。魏金龙摄

   ——培育100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今年4月,由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共同发布的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就关注到这一问题。

  政策明确,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以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次。

  资料图: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环界村返乡人员覃亚林的红心香柚基地。杨志雄摄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并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情况“量体裁衣”分设目标。

  例如,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资料图: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22个贫困户举行长桌宴,庆祝搬入易地扶贫安置的新房。龚祥友摄

   关注:为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为什么要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6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给出解释。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韩长赋说。

  他指出,“中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韩长赋说,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完)

编辑:王嘉